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侗语。在侗族人聚居的侗乡里,侗族人往往出生没多久就开始学唱歌。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的心中,唱歌和吃饭同样重要。侗族人认为吃饭是养活身体的活动,而唱歌是养活心灵的活动。
  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侗寨到处洋溢着洪亮的歌声。侗族大歌的内容,不仅涉及侗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也包括侗族社会的历史、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唱歌不仅是日常的休息和消遣,也是侗族人用来记事的重要工具,在各种节气、特殊仪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唱歌表示欢庆,以歌为礼迎送宾客;在祭祖时唱歌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在需要致哀的场合唱歌以抒发悲伤的感情;当生活中发生了冲突和矛盾,用唱歌来化解;在劳动中感到疲劳,用唱歌来缓解,为劳动者鼓劲。他们用歌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声部合唱歌曲。《三江县志》记载,19世纪初期已有了侗族表演唱歌。唱法是按组互和的,喉音佳者如果唱反音的话,形成的效果就是众声低而反音独高,所以会格外的动听。唱高声部的嗓子好的人会成为歌手,即侗族大歌队中的“塞嘎”,而唱低声的当控制音量,以达到与高声部的和谐统一。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一领众合,它的和声与织体独具特色。低音声部通常先是承担着演唱主旋律的任务,继而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声音模拟阶段,在这个时段中往往还会有一个拖着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而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关的艺术感受。
  (摘编自黄柯瑕《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
  材料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色,如高山流水、鸟叫虫鸣。其结构一般分“果(组)”“枚(首)”“僧(役)”“角(句)”四大部分。大歌的合唱形式和传统合唱形式不同,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1950年,音乐工作者郭可诹和萧家驹等人在黎平县工作时,发现了藏在侗族大山里的民族合唱。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分割点。
  此后,侗族大歌开始在侗族以外的地方以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1953年,黎平岩洞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被选中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汉语译为《蝉之歌》),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观众的热烈赞赏。同年,吴培信等作为赴朝慰问团成员,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其后,她们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把侗族大歌唱到了国际音乐舞台上。大歌是侗族的文化名片,这些表演加深了侗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侗族大歌走向舞台化的表演,也彰显了世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解的变化。
  国际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先生决定把侗族大歌推荐到巴黎秋季艺术节。1986年,来自贵州黎平、从江两县的吴玉莲、陆俊莲等九位侗族姑娘在巴黎正式开始演出,剧场里摆放的是专门从中国空运过来的竹凳,穿戴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在银饰叮叮咚咚的碰撞声中缓缓登场,她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那些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听众惊奇地发现了铜族大歌的独特之处。
  在舞台上的侗族大歌“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创作”。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舞台化的演出,族大歌不再拘泥于传统村寨演唱的类型,而是作了舞台化改编。之后,侗族大歌登上春晚舞台,呈现了一首又一首舞台化改编后的侗族大歌,这些侗族大歌加入了表演性的艺术动作,从而脱离了传统村寨的表演环境,从村寨走向了舞台。
  (摘编自罗雪《侗族大歌的演唱转型:从村寨走向舞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侗族人的信仰,他们认为歌能养心,唱歌既是消遣也为记事。
  B.音乐担负着特殊功能,侗族人在劳动、祭祖、冲突中都离不开唱歌。
  C.侗族人认为音乐能涵养心灵,唱歌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
  D.加入表演性动作后的侗族大歌更适应舞台化演出,甚至登上了春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侗族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合唱艺术,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是中国音乐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C.侗族大歌格外动听与按组互和的唱法有关,众声低,反音独高,带来至美的艺术享受。
  D.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使巴黎观众发现了侗族大欧的独特之处。
  3.下列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景与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相符合的一项是( )
  A.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在黎平侗寨举办首场晋级赛。
  B.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侗族“蝉之歌”组合获得原生态组银奖。
  C.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
  D.2023年4月20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村举办大型侗寨山水实景演出——“戊梁恋歌”。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侗族大歌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萧红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跟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年10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
  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
  8.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
  9.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