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全卷浏览

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数shǔ 数说 数伏 不可胜数 数典忘祖
  B.识shí 识别 识破 博闻强识 远见卓识
  C.横hénɡ 纵横 横行 妙趣横生 专横跋扈
  D.模mó  模型 模具 模棱两可 装模作样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百战不怠  安详  莫齿不忘  前途渺茫
  B.责无旁代  诡计  一张一驰  成绩斐然
  C.恰如其分  取缔  喋喋不休  大坝合龙
  D.味同嚼腊  参与  束之高搁  无人问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________。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_______话题。
  A.限定 抨击 生僻
  B.限制 批评 生僻
  C.限制 批评 冷僻
  D.限定 抨击 冷僻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
  B.《康熙王朝》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鸿篇巨制,它囊括了康熙在位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C.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真是令人失望。
  D.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地进入中国。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B.水稻基因组在已知的各类植物基因组中是最大的,共4.3亿对碱基, 约为人类基因组的七分之一。
  C.世界银行指出,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将会延长东南亚地区经济萧条的时间,从而对该地区的贫困人口造成伤害。
  D.不久前,中国入世谈判代表龙永图做客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就入世后人才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七言古诗是长短随意、声律比较自由的诗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是用这种诗体写成的杰作。
  B.明清两代出现了《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一批优秀剧作,它们题材各异,风格有别,在中国戏剧史上放射着熠熠光彩。
  C.《雷雨》《日出》《北京人》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法国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8--9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马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9.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1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冯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托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共帐而寐
  B.拜受而已
  C.出身忧国
  D.通达治体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简秀士    铨简:选拔
  B.当由径道    径道:小路
  C.登所生庶贱    所生:指生母
  D.登辞疾不受    疾:急速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选入。
  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释。
  帮城恐不可得,徒欺。
  C.以恪为左辅……为四友。
  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丸。
  行夷门,见侯生。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
  B.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
  C.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
  D.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上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
  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辨是非,宽以待人。
  C.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养母徐夫人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