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考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2012潍坊三模)

全卷浏览

山东省潍坊市2012年高考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2012潍坊三模)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船舷( xián) 恫吓(hè) 喝(hè)倒彩 喁(yú)喁私语
  B.模板(mó) 确凿(záo) 豁(huò)免权 不足齿数(shǔ)
  C.遒劲( jìng) 馄饨(dun) 补给(jǐ)舰 处(chǔ)心积虑
  D.供( gòng)认 行(háng)伍 压轴(zhòu)戏 削(xiāo)足适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璀璨 钉书机 劳燕分飞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返聘 三部曲 黄发垂髫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遴选 过渡期 得隆望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行迹 佼佼者 为人处世 己所不与,勿施于人
  3.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那无法遗忘的容颜,无法_____的记忆,那埋藏在心底的深深思念,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②黄昏的小镇显得格外_____,很少见到人影,只是偶尔听到凡声狗吠,小雨点打在二人的伞上,奏出寂寞的调子。
  ③己者从市招生考试办公室获悉,我市有_____5万7千名考生参加2012年夏季高考,比2011年减少近4千人。
  A.湮没 萧条 大概 B.淹没 萧索 大概
  C.湮没 萧索 大约 D.淹没 萧条 大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人年轻时有没有崇高的理想,对他一生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往往具有说一不二的作用。
  B.对庸俗文化渗透蔓延所带来的危害绝不可司空见惯,必须加强教育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舆论阵地。
  C.随着行业的发展,家政服务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才可上岗就业,而目前我国高学历、高技能的保姆还是凤毛麟角
  D.布冯停球时把球“停”出了底线,正是这一不可理喻的低级失误葬送了尤文图斯队的胜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时下流行的便捷、廉价的“散客拼团”旅游方式,存在着旅行社不严格执行事先约定的用车、餐饮和住宿的标准等弊端。
  B.这篇题目为“我国现阶段医药领域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大家认为它并没有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C.针对菲律宾在南海肆意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严重损害我国利益,我们已经没有理由继续忍让,必要的时候必须亮剑!
  D.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要本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优化服务流程,增进医患沟通为原则。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
  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从历代文学家的身上,从他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们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妙章:“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选自《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有删节)
  6.关于苏轼“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轼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思想,来源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
  B.苏轼认为如果有了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的认识,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
  C.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苏轼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治乱兴亡上,体现在身处逆境遭受打击时。
  D.这种思想在苏轼的《醉自堂记》《超然台记》等作品中都有解释和阐发。
  7.对于苏轼“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儒学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有相通之处。
  B.苏轼认为,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是吻合的。
  C.苏轼对庄子诋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庄子的做法实际上帮助了孔子。
  D.苏轼批评韩愈待孔盂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表明他对韩愈的为人颇有微词。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苏轼在逆境中从释、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现出了“无往而不乐”的乐天派性格和生活态度。
  B.“相反而相为用”“世间即出世间”表明了苏轼是极力想对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进行调和的。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苏轼既热爱现实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从容自如。
  D.在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方面,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日:“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其冠乎!”。
  或曰: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
  注释:①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②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再拜而 辞:谢绝
  B.治乱之刑如恐不 胜:全,尽
  C.夫赏无功则民偷而望于上 幸:侥幸
  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之者也 辟:开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晏子贵踊,非其诚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B. 此非所为治也
  吾所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不诛过民不惩而易为非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仲尼以文王智也,不亦过乎
  赵王窃闻秦王善秦声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
  ①是时景公繁于刑 ②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③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 ④公胡不雪之以政
  ⑤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 ⑥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就减少了五种刑法。韩非子认为晏婴是借巧妙的言辞来劝谏景公。
  B.齐桓公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几天后百姓纷纷唱起了赞歌:公平啊,公平啊!
  C.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法,赏罚分明,该治罪的要治罪。否则,老百姓就容易做坏事,社会就要陷入混乱。
  D.孔子认为文王献出方圆千里土地。请求纣王解除炮烙之刑,从而得到天下人心,是个仁慈的人、聪明的人。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3分)
  (2)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3分)
  (3)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