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期中期末 > 山西省晋中市东观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全卷浏览

山西省晋中市东观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他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化进步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选自2010年7月14《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B.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新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C.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励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今录其章章效于事者,着之篇末。
  (节选自《后汉书•郭林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坟籍: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B.司徒黄琼,太常赵典举有道 辟: 征召。
  C.不违亲,贞不绝俗 隐: 躲藏。
  D.后遭母,有至孝称。 忧: 疾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太“好学善友”和“鉴品士人”的一组是 ( )
  A.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B.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
  C.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
  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D.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太早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他在县里做事。林宗说:“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下贱的工作呢?”就辞掉不去。跟成皋屈伯彦学习,学了三年,博通群书,名闻京师。
  B.郭太曾经在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折垫起来戴在头上,当时人们也学着他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为人所敬慕到这种地步。
  C.隐居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后来母亲去世,郭林宗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
  D.郭林宗所奖励选拔的士人,都如他所鉴定的。先言后验,大家都佩服他。林宗不会附会增加夸张之,不会运用华而不实和怪诞不稽之词来夸奖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2)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