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治学当有忧乐情怀
  彭时代

  品格与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一些学者之所以受到世人敬仰,不惟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更因其具有高尚的精神品格。学者高尚的精神品格有着丰富内涵,其中忧乐情怀是一个核心元素。
  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孔子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忧乐情怀。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一般人看来,颜回的“忧”是“不堪之忧”。但对颜回来说,这种 “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
  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一方面,“忧”从“忧道”、“忧政”升华到“忧民”、“忧国”、“忧天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名言,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家国、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另一方面,“乐”也从最初的“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发展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再到“君子乐得其道”的“得道”之乐,直至“乐以天下”的至乐。
  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其实,范仲淹还对天下与个人、“忧”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在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即要有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天下苍生,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在忧与乐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即在位时应为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殚精竭虑,不在位时则应以天人合一、追求真理为快乐。
  古代士人学者的忧乐情怀可以给今天的学者带来许多启示。一方面,治学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特别要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应以发现真理、传播真理为己任,以传播文明、资政育人为至乐,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始终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真理。
  (选自2012年11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忧乐情怀”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忧乐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与丰硕的学术成果同等重要,它是学者高尚精神品格的核心元素。
  B.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推崇。颜回“不改其乐”,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
  C.对于颜回而言,忧可以转化为乐。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
  D.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不断被拓展、深化,也可以给今天的学者带来许多启示。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3分)
  A.因为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故而他们可以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甚至可以获得乐以天下”的至乐。
  B.儒家圣贤的忧乐,从小我的个体延伸到百姓、天下,大多包含着人们对家国、黎民一腔赤诚的责任与热爱。
  C.“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一句,强调的是大局和利他,也是范仲淹关于忧与乐关系最经典的表述。
  D.只要今天的学者认真剖析、仔细研读忧乐情怀,就能不为功名利禄所惑,资政育人,以传播真理为己任。
  
  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②韩、李:指韩愈,李翱。
  ③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以其集之 归:属于
  B.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C.不世俗趋舍 牵:被牵连
  D.望之昂然,而之温温 即:接近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集录之为十卷 私见张良,具告
  B.后百有余年,韩、李徒出 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此可以叹息流涕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独子美于举世不为之时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