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重庆市2013届高三高考预测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重庆市2013届高三高考预测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踉跄(liàng) 果脯(fǔ) 渎职罪(shú) 曲意逢迎(qū)
  B.腼腆(tiǎn) 讥诮(qiào) 背包袱(bēi) 望风披靡(mǐ)
  C.巷道(hàng) 罢黜(chù) 柏油路(bǎi) 强颜欢笑(qiáng)
  D.处所(chù) 角落(juě) 歼击机(jiān) 奴颜婢膝(bì)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缘分 爆发户 卑躬屈膝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遐想 股份制 改弦更章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吊销 威慑力 郑重其事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坐落 顶梁柱 铩羽而归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4.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高三教学进入冲刺阶段,部分语文教师________字词教学,以为这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这是教师认识不到位的一种表现。
  ②一晃就是二十年,这中间只有一次见过《收获》,是我在东北劳动期间,________在一个干部的床头见到的。
  ③医疗改革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给百姓一个________,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A.忽略 偶尔 许诺
  B.忽视 偶然 许诺
  C.忽视 偶然 承诺
  D.忽略 偶尔 承诺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新的传播策略
  焦雨虹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
  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出发点。在过去的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当代文化的忽视,重点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张扬之中,舞狮子、打太极依然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导致国外一些人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个长袍马褂的封建社会。“文化中国”形象中长期欠缺鲜活的、丰富的、多元的当代科技、文化、经济元素。因此,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代”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同时,必须立足当代、立足本土,展现既积极、平和、快乐又存在矛盾的真实中国,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的载体。文化符号不仅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密不可分。正如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多次的中外民调以及对外传播的现实基本可以证实,目前被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故宫、孔子、功夫、兵马俑、瓷器、京剧、美食等耳熟能详的传统符号依然是主流,在海外甚至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有失偏颇的戏谑之说。因此,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在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提升中国当代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尤其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符号建构急需加强。只有多元、现代的文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中国文化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和而不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主张,和谐、宽容、共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文化目标,在认同差异、接受差异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互相对话,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多元、创新的原则,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一方面,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赋予中国文化新的影响力、辐射力。
  (选自2012年2月4日《文汇报》,有删节)
  5.有关“文化符号”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文化符号”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
  B.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要通过“文化符号”呈现出来。
  C.“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
  D.政治、经济影响力是提升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的前提。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打太极、舞狮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依然是不少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对这种文化传播活动作者显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其根本的传播形态是沟通、对话、交流。
  C. 文化传播的出发点是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
  D.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之所以在海外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戏谑之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
  B.“和而不同”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定要坚持的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C.由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具有日常性、长期性的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D.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因此美国文化的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 弟:尊敬兄长
  9.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幼时所习诵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3分)
  答:
  ②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4分)。
  答: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国 家 大 策 系 于 安 危 存 亡 方 变 故 交 切 幸 而 有 智 者 陈 至 当 之 谋 其 听 而 行 之 当 如 捧 瓮 以 沃 焦 釜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