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陕西省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陕西省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孙和平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
  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辛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人”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叉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佛”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
  (节选自《人民论坛》201 3年第23期)
  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卉.f弋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极深;冈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人”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T一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m“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与“圣贤”,道家培养“真人”、“圣人”与“仙人”.佛培养“菩萨”与“佛”这样高境界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生态人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冈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K涛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来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冈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渎(10分)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宇文深字奴干。性鲠正,有器局。年数岁,便累石为营伍,并折草作旌旗,布置行列,皆有军阵之势。父永遇见之,乃大喜曰:“汝自然知此,于后必为名将。”至永安初,起家秘书郎。时群盗蜂起,深屡言时事,尔朱荣雅知重之。拜历武将军。寻除车骑府主簿。三年,授子都督,领宿卫兵卒。及齐神武举兵入洛,孝武西迁。既事起仓卒,人多逃散,深抚循所部,并得入关。以功赐爵长乐县伯。太祖以深有谋略,欲引致左右,图议政事。大统元年,乃启为丞相府主簿,加朱衣直阁。寻转尚书直事郎中。
  及齐神武屯蒲坂,分遣其将窦泰趣潼关,高敖曹围洛州。太祖将袭泰,诸将成难之。太祖乃隐其事,阳若未有谋者,而独问策于深。对曰:“窦氏,欢之骁将也,顽凶而勇,战亟胜而轻敌,欢每仗之,以为御侮。今者大军若就蒲坂。则高欢据守。窦泰必援之。内外受敌,取败之道也。不如选轻锐之卒,潜出小关。窦性躁急,必来决战。高欢持重,未即救之,则窦可擒也。既虏窦氏,欢势自沮。回师御之,可以制胜。”太祖喜曰:“是吾心也。”军遂行,果获泰而齐神武亦退。深叉说太祖进取弘农,复克之。太祖大悦,谓深曰:“君即吾家之陈平也。”是冬.齐神武叉率大众度河涉洛,至于沙苑。诸将皆有惧色,唯深独贺。太祖诘之曰:“贼来充斥,何贺之有?”对曰:“高欢之抚河北,甚得众心,虽乏智谋,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图。今悬师度河,非众所欲,唯欢耻失氏,愎谏而来。所谓忿兵,一战可以擒也。此事昭然可见,不贺何为。请假深一节,发王罴之兵,邀其走路,使无遗类矣。”太祖然之。寻而大破齐神武军,如深所策。
  深少丧父,事兄甚谨。性多奇谲。好读兵书。既在近侍。每进筹策。及在选曹。颇获时誉。陛仁爱,隆宗党。从弟神举、神庆幼孤,深抚训之,义均同气。世亦以此称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车骑府主簿 寻:不久
  B.分遣其将窦泰潼关 趣:奔赴
  C.唯欢失窦氏 耻:可耻
  D.情宗党 隆:深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宇文深“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布置行列,皆有军阵之势 ②时群盗蜂起,深屡言时事 ③深抚循所部,并得入关
  ④回师御之,可以制胜 ⑤此事昭然可见,不贺何为 ⑥及在选曹.颇获时誉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宇文深性情耿直正派,有器量。才几岁就磊石为伍、折草当旗,令其父亲非常高兴;他父亲相信他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名将。
  B.宇文深在永安三年被朝廷任命为子都督,统领在宫中值宿警卫的兵卒;同时义冈有谋略被启用为丞相府主簿,加授朱衣直阁。
  C.宇文深替太祖出谋策划时指出,若挑选轻装精锐的士卒.暗中从小关出击,那么窦泰就束手可擒,高欢的气势也就自然颓丧。
  D.宇文深的谋略令太祖或高兴或肯定,太祖曾把他比作“陈平”。宇文深年少时就丧父,他秉性仁爱,侍候奉养兄长非常谨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多奇谲,好读兵书。既在近侍,每进筹策。(5分)
  (2)从弟神举、神庆幼孤,深抚训之,义均同气。(5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