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诗歌鉴赏 > 《听筝》(柳中庸)鉴赏试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听筝》(柳中庸)鉴赏试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11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50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4-10
  • 考点详细: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 题目:听筝 朝代:唐 作者:柳中庸 体裁:诗 题材类别:其它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注]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乐声传情,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真切感人。
  B. 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 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 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16. 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试题答案:

【答案】15. A 16. 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异:
  ①柳诗这两句运用通感,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的杜鹃鸟绕着落花的场景,将筝声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听筝的悲怨之情。(或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听到筝声而想象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的画面。化无形为有形,表达出伤春惜别之情。)
  ②白诗这两句借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听者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错误。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同:本诗颔联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借柳条随风摇荡、啼鸟围绕落花的视觉描写,来侧面描写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的是琵琶女弹完一曲后,周围船只中的人们都还沉浸在琴声中,安静无言,一轮江月映在江心的凄清景象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故而二者都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异:本诗中,通过描摹柳枝追逐春风,仿佛依依不舍话别;鸟儿绕着落花声声啼鸣,仿佛充满惜花哀情的景象,用视觉画面来展现听觉感受,采用了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筝声中的“悲怨声”。
  白居易的诗句,一是借人人沉醉于琵琶声中,回味无穷,久久没有回过神来的“悄无言”的效果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二是渲染出“江心秋月白”的宁静凄清氛围来衬托琵琶声的余音绕梁之感。

  《听筝》(柳中庸)鉴赏试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