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诗歌鉴赏 > 《木末》(王安石)鉴赏试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木末》(王安石)鉴赏试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46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64
  • 使用次数:1
  • 创建时间:2023-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5-23
  • 考点详细: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 题目:木末 朝代:宋 作者:王安石 体裁:诗 题材类别:山水田园诗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木末 王安石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①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缲:同“缫”。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
  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
  16.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5.(3分)A
  【解析】
  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为王安石、杨万里,《插秧歌》选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为课内篇目。《木末》选自《王安石诗集》,为课外篇目。两诗内容均涉及农事与劳动,通过群文阅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与教考衔接的考查理念。《木末》一诗,描写了田野风光。首两句状写山与水,“木末”即树梢,“冉冉”迷离的样子,“泠泠”写水声清越、水流清凉,山姿水态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整个意境清丽幽远而不乏生机,故A项关于意境“冷寂”特点的说法是错误的,为本题的正选项。《木末》描写了农事的繁忙和农作物的生长,其中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十分形象贴切,再加上“绿”“青”,色彩尤显鲜明,更见工致凝练,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故B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富有生活情趣,故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两诗虽然都写农事,但在语言风格上明显不同。《木末》虽为绝句,却二二句两两对仗,同时运用“冉冉”“泠泠”叠词,使全诗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插秧歌》则采用民歌的手法,通篇运用口语,浅白质朴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故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16. (6分)
  ①同:两诗都表达了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
  ②异:王诗重在表达对既有收成的喜悦与对未来丰收的憧憬,杨诗重在表达对农人辛苦劳作的悯恤与对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
  【解析】
  两诗都写农事与劳动的场景,王安石把蚕丝比作“白雪”,把成熟的稻麦比作“黄云”,凸显出农家劳动成果之美,杨万里则连用“抛”“接”“拔”“插”等动词以及“兜鍪”“甲”等喻体,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封建士大夫们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这是两诗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木末》三、四句在场景描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繰成白雪”“割尽黄云”为诗人看到眼前“桑重绿”“稻正青”一派田野风光、满目葱茏后的想象之景。彼时家家户户正为缫丝、收割而忙里忙外,表达了诗人对既有收成的喜悦,而此时鲜绿的桑叶重新挂满枝头,稻苗正在田野里茁壮成长,诗人对未来丰收的憧憬之情跃然纸上。至于《插秧歌》对农家的感情则更为复杂,既表达了对他们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又饱含着对他们辛苦劳作的怜悯与体恤,这从全诗均可看出。

  《木末》(王安石)鉴赏试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