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据菜》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据菜》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989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5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02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据菜 作者出处:说苑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伐|谢|令尹|国人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据菜。二子出采,见老丈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子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有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氓,方正公平。”
  楚庄王之时,太子车立于茅门之内,少师庆逐之。太子怒,入谒王曰:“少师庆逐臣之车。”王曰:“舍之。老君在前而不逾,少君在后而不豫,是国之宝臣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至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执A一国B之柄C而以D私闻E与吾生F不以义G不若H吾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文中指攻打、攻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相同。
  B.谢,此指谢罪、赔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
  C.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屈原列传》中子兰曾任此职。
  D.国人,此指国都中的人,其中“国”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的“国”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两位王子采野菜时看见一位挎筐的老人,在乞要无果的情况下便强行夺筐。后来老人到军营理论,楚文王闻听后召见老人并将在军门外斩杀二子。
  B.刑狱官在得知犯法之人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便将其释放。子文对刑狱官的做法深感不满,并从该做法的危害角度对其进行教育和斥责,令其依法行事。
  C.成王在得知子文的事情后,也急忙屈尊到子文家中致歉,主动承担放任下属枉法的责任。当地百姓为此还作歌传唱,以表达对子文的肯定和信任。
  D.在对待少师庆驱逐太子车驾一事上,楚庄王没有迁就太子的怨气,反而让其理解少师庆的做法,并对少师庆执法中不顾及个人利益的行为大加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
  (2)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
  14.从选文看,楚文王和令尹子文有哪些共同的品行?请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10.CEG 11.A 12.C
  13.(1)夺取老人的藤筐确实有罪,但杀死他们却不是他们该承担的罪,主君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
  (2)于是(子文)便送他的族人到刑狱官那里,并说:“不惩处此人,我将赴死。”
  14.①不徇私情。②能反躬自省。③讲求公平公正。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是让我活着没有道义,不如让我去死吧。
  “执一国之柄”省略主语“子文”,主谓宾完整,应在“柄”后C处断开;
  “而以私闻”是说“却以私心闻名”,表意完整,“以私”是“闻”的状语,其后E处断开;
  “与吾生不以义”是状语后置句,其后G处断开。
  综上应在 CEG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攻打、攻伐;夸耀。句意:楚文王攻打邓国。/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
  B.正确。句意:我将在军门外斩杀二子,来向您赔罪。/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谢罪。
  C.正确。
  D.正确。句意: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主动承担放任下属枉法的责任”表述有误,从原文“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来看,应是承认自己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信”,确实;“非其罪”,不是他们该承担的罪;“若何”,为什么。
  (2)“致”,送;“刑”,作动词,惩处;“不是刑也”,宾语前置句,应是“不刑是也”。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可依据原文“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可知,他们品性的共同点即:①不徇私情。②能反躬自省。③讲求公平公正。
  参考译文:
  楚文王攻打邓国,命令王子革、王子灵一起去采摘野菜。这二人出外采摘野菜,看见有个老人挎着一个藤筐,便向老人乞讨,老人不给他们,于是他们就殴打老人夺下藤筐。楚文王知道了这件事,命令将二人都拘押起来,将要杀掉他们。大夫进言说:“夺取老人的藤筐确实有罪,但杀死他们却不是他们该承担的罪,主君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话刚说完,那老人就来到军营门外说:“邓国干出些没有道义的事,所以你们才攻打它。现在君王的儿子殴打我,还抢夺了我的筐子,这比邓国还要不讲道义。”说完就呼天抢地号哭。楚文王听到了这些话,群臣也感到惶恐不安。楚文王召见那位老人说:“讨伐有罪的人,自己却要蛮横地抢夺,这不是禁止暴行的办法;仗恃力气虐待老人,这不是教育年轻人的办法;爱自己的儿子却放弃法令,这不是保住国家的办法;对这两个儿子徇私情,毁灭以上三种德行,这不是治理国政的办法。请老人家宽恕我,我将在军门外斩杀二子,来向您赔罪。”
  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刑狱官拘押了他,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刑狱官并责备他说:“大凡设立刑狱官这个职务,就是靠他来管理触犯王令国法,立刑狱官这个职务,就是靠他来管理触犯王令国法的人。正直的人执法,虽柔和但不枉曲,虽刚正但不会折断。现在你放弃国法并违背律令,又释放了犯法的人,刑狱官这样做不正直,心怀不公。难道我有营私的意图吗?为什么刑狱官执行国法这样的不同呢?我身居高位,应作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而我也不能豁免于国法之外。如今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是让我活着没有道义,不如让我去死吧。”于是(子文)便送他的族人到刑狱官那里,并说:“不惩处此人,我将赴死。”刑狱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楚成王知道了这件事,来不及穿上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任命刑狱官用人失当,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楚成王罢黜了刑狱官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像令尹这样的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于是就作歌互相传唱:“子文的族人,违犯国法章程。刑狱官放了他,子文不答应。顾念怜悯百姓的怨恨,多么正直公平。”
  楚庄王的时候,太子的车驾停留在茅门之内,少师庆驱走了它。太子大怒,入宫谒见楚庄王说:“少师庆赶走了我的车子。”楚庄王说:“宽恕他吧。老国君在眼前却不违犯他的法令,年轻的国君在后继位却不给自己留后路,这是国家最宝贵的臣子。”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据菜》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