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可贵的是魏晋士人对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他们的诗意能落实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笔下的草屋、桃李、鸡鸣、狗吠等日常事物融注了冲淡的诗意,即使是艰苦的农耕生活,也有“带月荷锄归”的诗意蕴涵其中,他在晚年衣食堪虞的时候,诗、酒也是不可或缺的。
  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一面,他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来表达对宦途的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选自《魏晋风度的文化透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转型,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B.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时文化哲学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对之后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C.魏晋士人对人生充满的忧虑和深重的哀伤,源于当时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对生命的担忧,而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D.魏晋士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颠覆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反映人个人的独立存在性,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意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的玄学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这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人格。
  B.魏晋士人转向追求生活的诗性,是因为他们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于是诗成了他们艺术化人生的核心内容之一。
  C.魏晋士人能将诗意落实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这是值得肯定的,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
  D.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的行为,既有潇洒通脱的空灵,又有人生无路可走之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沉重,体现了魏晋风度的诗性特征。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名士生活的诗意随处可见,就连死亡也能显出诗意,典型例子就是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发出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
  B.酒作为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着特殊的社会意味,这是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中获得的。
  C.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畅饮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都是魏晋名士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D.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行为上,陶渊明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表达了对仕途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项忠,字荩臣,嘉兴人。天顺初,历陕西按察使。母忧归,部民诣阙乞留,诏起复。七年以大理卿召,民乞留如前,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洮、岷羌叛,忠疏言:“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请听臣便宜从事。”报可。乃发兵据险,扬声进讨,众尽降。
  成化四年,满俊反。俊犷悍,素藏匿奸盗。会有狱连俊,有司迹逋至其家,多要求。俊怒,遂激众为乱,入据石城。朝议欲益兵。忠虑京军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将挠事权,因上言。大学士彭时、商辂主其议,京军得毋遣。初,石城未下,天甚寒,士卒颇困。忠虑贼奔突,乘冻渡河与套寇合,日夜治攻具。身当矢石不少避,大小三百余战。论功,进右都御史。时白圭为兵部,遣锦衣百户吴绶赞参将王信军。绶欲攘功不利贼瓦解纵流言圭信之止土兵毋调忠疏争且劾绶罪帝为召绶还而听调土兵如故。后疏陈善后十事,悉允行。
  忠之下令逐流民也,有司一切驱逼。不前,即杀之。民有自洪武中占籍者,亦在遗中。戍者舟行多疫死。给事中梁璟因星变求言,劾忠妄杀。白圭亦言流民既成业者,宜随所在著籍,又驳忠所上功次互异。帝皆不听。进忠左都御史。荫子绶锦衣千户,诸将录功有差。
  汪直开西厂,恣横,忠屡遭侮不能堪。会大学士商辂等劾直,忠亦倡九卿劾之。奏留中,而西厂遂罢,直深恨之。未几,西厂复设,直以吴绶为腹心,绶挟前憾,伺忠益急。忠不自安,乞归治病。未行,而绶嗾侦事者诬忠罪。诏法司会锦衣卫廷鞫,忠抗辩不少屈。然众知出直意,无敢为之白者,竟斥为民,赐与震等亦得罪。直败,复官,致仕。家居二十六年,年八十二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毅。
  (选自《明史•项忠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绶欲攘功不利∕贼瓦解∕纵流言∕圭信之∕止土兵毋调∕忠疏争且劾∕绶罪∕帝为召绶还∕而听调土兵如故
  B.绶欲攘功∕不利贼瓦解∕纵流言∕圭信之∕止土兵毋调∕忠疏争∕且劾绶罪∕帝为召绶还∕而听调土兵如故
  C.绶欲攘功不利∕贼瓦解∕纵流言∕圭信之∕止土兵毋调∕忠疏争∕且劾绶罪∕帝为召绶还∕而听调土兵如故
  D.绶欲攘功∕不利贼瓦解∕纵流言∕圭信之∕止土兵毋调∕忠疏争且劾∕绶罪∕帝为召绶还∕而听调土兵如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乞留即在官员任满当迁、丁忧当服、受诬当贬等情况下,民众集体呼吁请求其留任。
  B.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的权利,明代部分文官子弟可借此成为武官。
  C.九卿一般为政府中分管国家各项工作的九位高级长官,九卿联合上奏可影响皇帝的决断。
  D.赠是朝廷以推恩的方式,参照臣属的官阶和功绩,将官爵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忠审时度势,善于谋划。洮、岷两地羌人反叛,他上奏时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准确的分析,行动时占据险要之地,扬言进兵讨伐,不战而屈羌人之兵。
  B.项忠熟悉军情,思虑长远。当时满俊反叛,朝廷中商议要增兵,他认为京师军队脆弱不能依靠,再派遣大将会扰乱相宜安排,朝廷最终也没有盲目增兵。
  C.项忠不怕困难,战绩显赫。他担心贼寇奔逃,不顾天寒地冻连夜备战;交战时,面对流箭石雨从不躲避,经历了大小三百多次战役,因功晋升为右都御史。
  D.项忠刚正坚毅,毫不屈服。吴绶因与他有旧仇,迫切希望抓住他的把柄,在他返乡治病后,还唆使人诬告他,他受审时大声争辩,绝不妥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请听臣便宜从事。
  (2)白圭亦言流民既成业者,宜随所在著籍,又驳忠所上功次互异。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