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

全卷浏览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
  (2) 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__________。(《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_________。(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 (2)枯独安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2)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名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