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

全卷浏览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答案】
  7.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7.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欣赏这样比喻的作用。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字评语进行分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本语境分析。
  8.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是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
  12.【答案】
  (1)贤者能勿丧耳(2)青海长云暗雪山(3)水随天去秋无际(4)两三航未曾着岸(5)山河破碎风飘絮(6)知止不殆(7)疑义相与析(8)夜深千帐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整体上说课外的偏多,但是2.3.4.7几题比较简单,而题目要求又只要求选6空作答,这就提示学生先完整把握比较大的题目,然后再做其他题目。需要注意的是别超出6空,否则,得不偿失。解答是需要注意以下关键字的写法。复习时要注意积累,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作答时一定不要忽视了题目的要求,挑选会做的做,而且做对有把握的6个空即可。名句名篇的默写一定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打好基础,做到必背篇目一定会背诵,会背诵的篇目一定会准确默写。在平常的训练中就需要注意关键字的写法,复习时要注意积累,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理解字词意思就可以避免错别字了。
  【答案】
  13.D
  14.D
  15.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13.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颜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B项中,“诸弟”对“一身”,“诸” “一”都是数字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项。
  【考点定位】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诗词的对仗知识。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之语句。对仗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字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
  14.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切题的知识。诗人都非常重视切题,诗歌切题的手法主要有点题和扣题二大类。诗歌点题,从性质上分,还可分为: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诗歌扣题也有明扣和暗扣之分。本题题目是“野望”,解答时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结合题目进行比对即可。
  15.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 “涕泪” “供多病” “答圣朝” “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本题明确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知识。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作者及注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表示情感的词语等方面考虑。。解答本题是首先分析标题“野望”,可以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推断,诗人抒发的情感应该是“望”景抒情,联系作者的《登高》就更能很好地理解。然后从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表示情感的词语入手,联系作者杜甫的诗歌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忧国之情,思家之情以及孤身飘零悲苦之情。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