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6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十二)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6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十二)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答案】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在上海和南京居住的经历展现了时代背景。②表现了当时季羡林及其家庭生活的困窘,交代了他回归祖国的原因。③凸显了季羡林对家庭充满着责任感的形象。(每点2分)
  (3)为人:①热爱祖国,对家庭负责。在战乱中辗转回国任教,对家人充满愧疚,把卖金表的钱寄回济南老家,回到老家后立即打消回欧洲的想法。(2分)②不计名利,谦逊低调。不计较副教授的职称,觉得能进入北大已是莫大光荣。(2分)
  为学:精研学问,孜孜不倦。在哥廷根十年,写论文用上千种专著和杂志,甚至去他国图书馆借书。(2分)
  (4)①研究学术与回国的思想斗争:季羡林主要研究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国内没有研究的条件。然而面对亲老、家贫、子幼的家庭境况,如果不回去,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回去,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②面对新的研究对象充满思想斗争:印度古代混合梵文不能研究,对于研究的新对象久久不能决定。(每点2分)
  观点一:同意。①季羡林对很多学问都感兴趣,选择新的研究对象难免犹豫,不能急于一时。②确立新的研究对象要考虑自身和外部的条件,暂时放一放会有助于做出正确的选择。(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每点2分)
  观点二:不同意。①时间不等人,如果对新的研究对象迟迟不能确定,会浪费时光,甚至没有建树。②有了思想斗争就要及时解决,暂时放一放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值得提倡。(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时间错误,季羡林回国的时间是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C项“根本没有关于印度学的书刊”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谈到印度学的书刊,则几乎是一片沙漠”。E项错在“只是撷取了自己留学回来后的经历”,文章第一段还写了他在回国前的一段经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等。
  (3)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季羡林为人为学的相关信息,然后分别概括得出答案。从为人的角度看,他回国之路很艰难,“经法国马赛和越南西贡,又经香港,回到祖国”,而且“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但他“想到祖国在灾难中,在空前的灾难中,我又是亲老、家贫、子幼。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个毫无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可见季羡林对祖国是充满热爱之情和责任感的。他回国的另一个原因是家庭经济破产,家中盼望他回来,而他自己也深感对家庭的愧疚,回国后即变卖金表给家中寄钱,而且“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足见其对家庭的责任感。进入北大,尽管只能做副教授,可“已感莫大光荣”,可见季羡林的淡泊名利。从为学的角度看,季羡林“在哥廷根十年,我写论文用了上千种专著和杂志……向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去借”,对研究更是执着无悔“决心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只能勇往向前,义无反顾”。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传主优秀品质的分析概括。解答这类题目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本题的关键句就是“为人和为学”“品质”;第二步,确定答题区间,本题答案应从全文寻找。第三步,仔细阅读相应文本,依据关键词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整合得出答案。
  (4)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先要找到“思想斗争”出现的段落,然后分析具体所指。本文多处提到“思想斗争”,统观相关段落,会发现,季羡林的“思想斗争”分为前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3.4.5三段,写了斗争的过程和斗争的结束,这一时期“思想斗争”的内容是国外的研究条件远远好于国内,要想搞好研究,国外是首选,回国之后研究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家庭状况、祖国的灾难又让他不得不回国,所以此时的“思想斗争”是研究学术与回国的思想斗争。第二时期是结尾部分,这一时期的“思想斗争”是研究对象不能确定的思想斗争“研究必有对象……新的对象在哪里呢?”“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离开印度,一个是国内现成的资料不够充足”。第二问,考生可答赞同,也可答不赞同,需要先明确观点然后联系现实分析。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出题人从文本出发,选择有关人物奋斗过程、成就贡献或精神品质等方面提出问题,让考生来谈得到的看法,这是传记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一般情况下,如果题干没有明确的要求,就不要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一是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二是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的情况。本题第一问要向内挖掘,第二问可适当向外扩展,注意先提出观点,然后作具体的解释。
  1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①中的故事是悲惨的,应选“不忍卒读”。俯拾即是:形容多而易得。信手拈来: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②句陈述的不是写文章,应选“俯拾即是”。荡气回肠:形容音乐或文辞婉转动人,也形容感情充沛而强烈。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用“荡气回肠”形容“民族史诗风范和气派”更为贴切。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本题所给成语使用对象和语义侧重均有所不同,考生可从上述角度加以区分。
  14.【答案】A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