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它很好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的精髓以及书法、戏曲等姊妹艺术的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表现方式、空间观念和美学思想。中国画的笔墨特点以及书写性决定了其艺术内涵和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就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还是宫廷绘画、民间绘画、民间壁画等艺术形式,写意精神是这些艺术形式所共同追求的。中国画写意精神就是追求朴素之美、简洁之美、意象之美,正如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从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李思训、李昭道的大青绿山水,从吴道子、王维、荆、关、董、巨、“米氏父子”“南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以及清代“四王”“四僧”再到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等大师,写意精神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从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画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传承性与系统性,这种中华民族独特的绘画形式完全区别于西方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
  中国画的思想内涵决定了中国画的民族性与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也决定了中国画的笔墨特点与写意精神。中国画的写意性特点与道家的宇宙观决定了中国画独特的空间观念与黑白之美的写意精神。
  中国画的空间意识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的限制,根据创作的需要可以将不同地域与不同季节的景物融入一幅作品之中,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这种“以大观小”的空间意识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这种空间意识在西方的空间观念中是不可想象的。道家的太极八卦图包含了阴阳相生、虚实共存等很多深奥的含义,道家的这些思想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画中的实与虚是用黑与白的对比而产生的,黑为实,白是虚,虚实相生,这种大面积留白的方法就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空间表现方法,可以给人更多的空间想象,所以中国画家都十分重视“知白守黑”的道理。
  中国画的笔墨变化极其丰富,古人有“墨分五彩”和“墨分六彩”的说法,这种丰富的笔墨层次体现出了景物之间的虚实关系和空间变化。山水画中的各种干湿浓淡大小不同的点法,以及高低穿插远近不同的树木也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空间表现方法,树木与各种点法在画面上给人很多的空间想象。
  西方绘画的空间观念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下形成的,这种空间表现方法和中国画的空间处理方法具有非常大的区别。西方绘画的空间表现方法是以视点的方法来表现三度空间,这种方法被称为“交点透视法”。有一点透视法、两点透视法与多点透视法,这种以视点的方式来表现景物的空间关系就是表现画家视线以内所见之景物,空间在深远也是目之所及。而中国画是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约束,其空间观念与表现方法更加自由和广阔,给人们的空间想象比西画的空间表现方法就要更加丰富和耐人寻味。画家根据创作的需要可以将不同地域与不同季节的景物融入一幅作品之中,千里江山尽收眼底。这种“以大观小”的空间意识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这种空间意识在西方的空间观念中是不可想象的。
  (选自《中国画的空间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笔墨表现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B.中国画所独有的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绘画诸多艺术形式的共同诉求。
  C.中国历史著名画家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朴素、简洁、意象之美的追求。
  D.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和写意精神是由中国画独特的名族性所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绘画艺术不如中国画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和系统的艺术思想及艺术语言。
  B.中国画的“知白守墨”是道家阴阳相生、虚实共存的思想在绘画领域的具体实践。
  C.“墨分五彩”一说,形象地体现了中国画笔墨干湿浓淡极富层次的变化特点。
  D.在绘画空间观念的表现上,中国画重写意更自由,西方绘画则重写实更为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戏曲舞台演出讲究“无风能起浪,无水可行船”的无实物表演,这其实也是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神。
  B.中国画用笔墨手法表现出具有黑白之美的自然山水,在黑白对比中表现虚实相生、阴阳互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C.现代设计如能借鉴中国画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约束的空间观念,可以令观者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的壮美。
  D.融合了民族元素的园林设计中,运用树木的穿插形成点线、疏密的变化,这样的空间概念师法于中国画的空间表现方法。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天纲,字正卿。至宁元年进士。性宽厚端直,论议醇正,造次不少变。哀宗东幸,迁左右司郎中,扈从至归德,改吏部侍郎。知元帅官奴有反状,屡为上言之,上不从,官奴果变,遂擢天纲权参知政事。及从上迁蔡,留亳州,适军变,天纲以便宜授作乱者官,州赖之以安。扶沟县招抚司事刘昌祖上封事,请大举伐宋,其略云:"官军在前,饥民在后,南践江、惟,西入邑、蜀。"颇合上意。上命天纲面诘其蕴藉,召与语,无可取者,然重违上命,奏以为尚书省委差官。护卫女奚烈完出、近侍局直长粘合斜烈以食不给出怨言,乞往陈州就食。天纲矜之,奏令任所往。才出及汝南岸,遇北兵皆见杀,时人快之。妖人乌古论先生者自言能使军士服气,可不费粮。右丞仲德援田单故事,欲假其术以骇敌。上颇然之,天纲力辨以为不可,遂止,且曰:“向非张天纲,几为此贼所虞。”军吏石抹虎儿者求见仲德,自谓有奇计退敌,出马面具如狮子状而恶别制青麻布为足尾因言北兵所恃者马而已欲制其人先制其马。如我军进战,寻少却,彼必来追。我以驯骑百余皆此状,仍系大铃于颈,壮士乘之,以突彼骑,骑必惊逸,我军鼓噪继其后,此田单所以破燕也。"天纲曰:"不可。彼众我寡,此不足恃,纵使惊去,安保其不复来乎?恐徒费工物,只取敌人笑耳。"乃罢之。
  蔡城破,为宋将孟珙得之,槛车械至临安,备礼告庙。既而,命临安知府薛琼问曰:"有何面目到此?"天纲对曰:"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琼大叱曰:"曳去。"明日,遂奏其语,宋主召问曰:"天纲真不畏死耶?"对曰:"大丈夫患死之不中节尔,何畏之有。"因祈死不已。宋主不听。初,有司令供状必欲书虏主,天纲曰:"杀即杀,焉用状为!"有司不能屈,听其所供,天纲但书故主而已。闻者怜之。后不知所终。
  (节选自《金史·张天纲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马面具如狮子/状而恶/别制青麻布为足尾/因言北兵/所恃者马而已/欲制其人/先制其马。
  B.出马面具如狮子状而恶/别制青麻/布为足尾/因言北兵/所恃者马而已/欲制其人/先制其马。
  C.出马面具如狮子状而恶/别制青麻布为足尾/因言/北兵所恃者马而已/欲制其人/先制其马。
  D.出马面具如狮子/状而恶/别制青麻/布为足尾/因言/北兵所恃者马而已/欲制其人/先制其马。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古时一般指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在民间,郎中也可作为医生的称号。
  B.权,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与“擢”、“拔”“陟”等古汉语的含义类似,与之相反,古汉语中“谪”“左迁”“黜”则表示降低或罢免官职。
  C.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杜甫曾有诗描述:“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遇有进呈密事,连觉也睡不着了。
  D.告庙,古代祭礼之一。古代皇帝及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祭告祖庙。如《伶官传序》所言:“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天纲既能坚持己见,又能灵活处事。在毫州时,恰逢军变,他不但没有镇压作乱者,反而授之以官,轻松化解了危机。
  B.张天纲本性宽厚,心地善良。女奚烈完出与粘合斜烈二人埋怨粮食不够,张天纲怜惜他们,任其所往谋生,未料二人被北兵所杀。
  C.张天纲颇有智慧,洞若观火。石抹虎儿援引田单破燕旧例,提出以系铃驯骑退敌奇计。张天纲认清敌我态势,不为所动。
  D.张天纲坚守气节,视死如归。在他被宋军俘获后,有司命令他一定要把供状寄送给本国虏主,张天纲没有屈服。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命天纲面诘其蕴藉,召与语,无可取者,然重违上命,奏以为尚书省委差官。(5分)
  (2)上颇然之,天纲力辨以为不可,遂止,且曰:“向非张天纲,几为此贼所虞。(5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