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0.A
  11.C
  12.D
  13.(1)评论的人赞同他学识广博的说法,却不同意他学识精湛的说法。当时的舆论,都同意这种看法。
  (2)如果碰到新奇的书籍,(他)就想尽办法寻求查访,或再用手上的东西抵押购买,不问价钱贵贱与否,必定要把书籍弄到手。
  14.(1)还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2)还可以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特点。(3)还可以用他人言行来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喜欢读书的原因,不是求取身后之名,只是奇闻异见,是我心之所好,所以我孜孜不倦、搜寻探讨,欲罢而不能。
  “读书”是“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异见异闻”并列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和《鸿门宴》中‘遣将守关’的‘关’所指不同”错,《鸿门宴》中“遣将守关”的“关”也指函谷关。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和李之一样……早有才名”错误,文章只说李琰之早有盛名,没有说常景早有才名。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许”,认同,赞同;“物议”,舆论;“咸”,都;“宗”,同意。
  (2)“殷勤”,想尽办法,费尽心力;“质”,抵押;“必以得为期”,必定要得到。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法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琰之虽以儒素自业,而每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及至州后,大好射猎,以示威武”,以具体事例表现了李琰之的形象,所以也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常景的人物特点。
  “论者许其博,未许其精。当时物议,咸共宗之”,这是用他人言行来对李琰之进行侧面描写,所以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充实常景的人物形象。
  “吾家世将种”“崔博而不精,刘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学兼二子”,这是以李琰之自己的语言直接刻画其形象,充实常景的人物形象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参考译文: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北魏陇西狄道人,司空李韶的同族弟弟。少小时即有盛名,当时人称他为神童。族父司空李冲(对他)很是惊异,经常对人说:“(将来)振兴我李氏宗族的,大概是这个孩子吧?”李冲经常提供琰之所必须的东西,爱怜(他)同于自己的孩子。
  少年时,李琰之被推荐为秀才,不愿前往。曾经游历河内北山,便产生了隐居的念头。恰逢彭城王勰征他为行台参军,苦相邀请。不久又被李彪推荐兼任著作郎,编修国史。李琰之出任卫将军、荆州刺史。不久,兼任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很快又加授散骑常侍。李琰之虽以读书耕种作为自己谋生之业,但他每次与人谈到家世,总是说我家本是将种,自己还说自己身上还带有关西风气。等他到州上任之后,非常喜好射猎,用来显示威武。尔朱兆进入洛阳,南阳太守赵修延以李琰之是庄帝外戚,诬告李琰之打算逃奔萧衍,袭击州城,于是李琰之被抓了起来,赵修延便自己代理州中事务。城内人斩了赵修延,还是推举李琰之到厘州上任。出帝初年,朝廷征拜他兼任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李琰之于永熙二年(533)逝世。朝廷赠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称文简。
  李琰之少年机警,擅长言谈,经史百家书籍无所不看,朝廷遇到疑难事情经常征询他的意见。李琰之经常说:“崔广博而不精湛,刘精湛而不广博,我既精湛且广博,学识包括二人之长。”崔、刘指的是崔光、刘芳二人。评论的人赞同他的学识渊博,不赞同他的学识精湛。当时舆论,都同意这种看法。李琰之又夸耀自己的文章,堂姨兄常景只是微笑,并不附和。每当官休之日,总是闭门读书,不交来接往。曾经对人说:“我喜欢读书的原因,不是求取身后之名,只是奇闻异见,是我心之所好,所以我孜孜不倦、搜寻探讨,欲罢而不能。哪里是为了自家声誉而劳碌七尺之躯呀?这是天性,并不是强己为之。”李琰之前后两次任史官,无所编撰。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但是每有疑难问题,总是找李琰之为其辨析,自认才识不如李琰之。
  常景,字永昌,是河内人。父亲常文通,官居天水太守。常景年少时初读《论语》《毛诗》,一听老师讲授就能通览全稿。等到长大后,富有才华和情思,非常喜欢文章。后来担任了门下录事。常景在门下省淹留日久,多年没有升迁到显要的官位,认为蜀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子云等四位贤者(和自己一样),都是有高才而无重位,于是寄托自己的心意来为他们做赞文。常景从年少到白头,常年在具体部门任职。他清廉俭省,坚守自己道德追求,不营办产业,至于衣食之类,(认为)够用就行了。(他)特别喜爱经史书籍,喜欢玩味文学词藻。如果碰到新奇的书籍,(他)就想尽办法寻求查访,或再用手上的东西抵押购买,不问价钱贵贱与否,必定要把书籍弄到手。武定六年,因为年老多病离职。武定八年去世。
  15.B
  16.(1)赵诗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2)卢曲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错,不是“物物相争、各显其能”,而是“物物相融,各安其位”的天然画卷。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赵诗中,“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意为: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诗人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此次郊游所得: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却是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可见诗人借助梨花盛开与王陵无人祭祀的对比,表达了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卢曲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意为: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17.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其间旦暮闻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澄、练、翠、簇、暮、晓、堪。
  18.溢于言表 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名符其实) 怦然心动(写出“感慨万千,如痴如醉”等写人受到感染、获得共鸣等成语均可)
  19.我们每每请他回母校讲课(工作),先生从没有拒绝过一次,总是有求必应、平易近人,甚至是有些陶醉于与青年讨论交流的学术氛围。
  20.(1)把先生对我的恩情比作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沙河先生对我的深重的恩情,表达了“我”对流沙河先生的感激之情。(2)四个“他的”短语排比,全面写出流沙河先生的为人品格,令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流沙河热爱祖国象形文字的情感很明显,不用说大家也能体会的到,可填“溢于言表”。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②语境说流沙河是一位爱国主义者,这很符合他的实际,可填“实至名归”或“名副其实”“名符其实”。实至名归:意思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名副其实、名符其实: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③语境指流沙河所写的过去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特别打动人,可填“平然心动”或“感慨万千”“如痴如醉”。怦然心动:心怦怦地跳动。指受到影响或刺激,心里产生了某种念头或触动了某种情感。感慨万千:指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如痴如醉: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不合逻辑,并列不当,“工作”和“讲课”有包含关系,不能用“或”连接,可删掉一个;
  成分残缺,“陶醉”后应加上一个介词“于”。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先生于我,恩重如山”,运用比喻修辞,把先生对我的恩情比作山,“山”具有“厚重”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沙河先生对我的深重的恩情,表达了“我”对流沙河先生的感激之情。
  “他的率真,他的浪漫,他的诗情画意,他的嫉恶如仇”,连用四个“他的”短语构成排比,“率直”“浪漫”“诗情画意”“嫉恶如仇”,从不同角度全面写出流沙河先生的为人品格,令读者印象深刻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