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剧舞台上表演者的形体动作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演者恰当的动作将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饱满。 ① ,戏剧中的形体动作实际上就是无声的表演语言。舞台的形体动作需要具备如下特点: ② 。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次又具有揭示性。在戏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是非直观的,各种动作正是非直观的心理内容的外观方式。戏剧表演是一种灵动的舞台艺术,只有确保演员在舞台上能将动作语言与人物形象紧密并且有效结合, ③ 。这里以豫剧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在舞台表演中,刘姥姥扮演者佝偻着半个身子,蹑手蹑脚地“蹭”到荣府角门前,当她看见旁边有人时,更是低着头“蹭”到人前缓缓开口问事。“蹭”这一动作便将刘姥姥进城后自卑和胆怯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班级决定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改编成剧本,参加学校艺术节展演活动。以下是剧本节选部分,请依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理解判断画线部分设计的动作是否合适,并简要陈述理由。
  宝钗:有却有了,只是不好。
  (宝钗、探春等都各自在案前思索起来。)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面对黛玉)你听,她们都有了。
  黛玉:你别管我。
  宝玉:(看见宝钗已誉写出来)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面对黛玉)
  (黛玉此时时而抚摸梧桐,时而看看秋色,或者又和丫鬟们玩笑。
  宝玉: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
  (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
  李纨: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
  众人:自然。
  黛玉:你们都有了?
  (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宝玉:(喝彩)好句,(挠头)从何处想来呢?
  宝玉: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众人:(点头)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谈到古诗时说:“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她又说:“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
  2.B
  3.D
  4.(1)“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是中国山水文学之达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2)与西方人不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是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含为一的美学原则。
  (3)与西方再现型艺术相比,中国表现型山水文学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
  (4)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强调对景物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景物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
  5.(1)唐代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一直保持了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
  (2)盛唐山水诗最明显地体现出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是意境美的典范之作。
  (3)盛唐山水诗善于运用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空静的特征。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盛唐山水诗人首创以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营造清朗空静意境”错。材料二第二段“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视为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据此看出,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而并非“盛唐山水诗人首创以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营造清朗空静意境”。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导致山水文学落后于中国”错。材料一第三段“摩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摹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据此看出原文仅对二者作比较,并未提及山水文学落后于中国。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表达作者的情绪感受,与画作的的景物融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艺术境界,可支撑观点。
  B.“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强调情与景的不可分割,融合统一,可支撑观点。
  C.“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说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强调情与景的一体性,,可支撑观点。
  D.“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意思是说写景是抒发情感的基础,不能支撑观点。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第一段“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二段“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据此分析出,“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是中国山水文学之达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2)“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含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据此分析出,“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是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含为一的美学原则。
  (3)“从表面上看,摩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据此分析出,与西方再现型艺术相比,中国表现型山水文学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
  (4)“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摩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摹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以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据此分析出,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强调对景物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景物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
  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材料二第一段“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据此分析出,唐代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一直保持了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
  (2)材料二第二段“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视为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据此分析出,盛唐山水诗最明显地体现出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是意境美的典范之作。
  (3)材料二第二段“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从山水诗的时空意识来探讨意境的形成,也有不少人从禅的境界去探讨。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据此分析出,盛唐山水诗善于运用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空静的特征。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