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5.A
  16.①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②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③诗人把胡笳之声与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结合在一起,同时“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含蓄表达出了对大唐穷兵黩武的厌倦”说法错误。“楼兰征戍儿”的“愁杀”衬托胡笳声音之悲,以戍边将士之愁表达对对朋友远行的担忧。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首先,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写出了战士的思乡之情,“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中间四句,写的是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
  1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鉴、嘈、萧、滚。
  18.①独树一帜
  ②一清二楚
  ③身临其境。
  19.修改:随着时间推移和参观游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原则……”“近则……”,游客可以任意变换视角,观看更自由;从整体到细节,“数字技术”可以让观众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强调敦煌莫高窟艺术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独特的,可填“独树一帜”。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第二空,语境强调数字技术让参观者能更清楚地观赏,可填“一清二楚”。一清二楚:形容十分清楚。
  第三空,语境是说数字技术让游客感觉像是真的到了敦煌莫高窟,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随着时间……的增加”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在“时间”后加上“的推移”;
  “随着……让……”主语残缺,可将后一句改成“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原则……近则……”句式对仗,表达出数字技术可以让游客随意“放大、缩小视角”,使参观更加便利;
  “总览整窟风貌”“观看壁画上的细节”表明数字技术可以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21.①换句话说
  ②首先是要具有典型性
  ③人物形象的塑造才可谓成功
  22.设计的动作合适。这一段大观园中作诗的场景,主要是表现林黛玉的诗思敏捷,诗艺高超。而画线句对林黛玉的动作描写,正是反映了林黛玉在众人忙于作诗时的不慌不忙,成竹在胸。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戏剧舞台上表演者的形体动作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演者恰当的动作将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饱满”和后文“戏剧中的形体动作实际上就是无声的表演语言”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都是说明舞台表演中的形体动作的重要性。所以填入句子是说明这两部分所表示的意思相同,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可以填入“换句话说”。
  第二空,从后文“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可知,舞台表演中的形体动作应该具有典型性,可以直观展现戏剧的矛盾冲突。再根据后文“其次又具有揭示性”,应用“首先”连接,而填入句子的形式是“首先具有……性”。可以填入“首先是要具有典型性”。
  第三空,从前文“戏剧表演是一种灵动的舞台艺术,只有确保演员在舞台上能将动作语言与人物形象紧密并且有效结合”可知,填入句子是前面行为的结果,从文段中可以推断出,结果是人物塑造的成功。可以填入“人物形象的塑造才可谓成功”。
  22.
  本题考查对舞台说明知识的分析能力。
  画线句“黛玉此时时而抚摸梧桐,时而看看秋色,或者又和丫鬟们玩笑”描写了在众人搜肠刮肚的作诗时黛玉的行为动作。在众人忙着作诗时,黛玉显得并不着急,而是“时而抚摸梧桐,时而看看秋色,或者又和丫鬟们玩笑”,她的这些动作表明她对作诗并不发愁,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正是通过这些动作,表现了林黛玉的诗思敏捷,诗艺高超。
  23.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叶嘉莹通过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古诗是她的精神力量,让她能够历经苦难仍乐观平静。古诗已经超越了“知识”或者“艺术”的层面而上升到提升人的“心灵”品质。这对当下急功近利的我们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我们也读诗词、背诗词,那是为了应付考试;家长们从小让孩子背诵《唐诗三百首》,也仅仅是把诗词当做启蒙的工具。我们都忽略了诗词对人的怡养性情的最高价值。
  叶嘉莹说看到了诗词的真正价值,她告诉我们,吟诵诗词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一种最可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诗人以他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为我们写下一首首美丽的诗篇,其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诵读这样的作品,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对美的感悟。我国古典诗歌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诗歌中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会让孩子们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
  由此,写作时应该呼唤古诗的回归,呼吁我们应回归到阅读诗歌的真正价值上来。先例举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名句,揭示这些诗歌对我们中国人精神的塑造功能,诗歌让我们始终坚守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然后分析当下古诗远离我们的原因,呼吁从个人到学校到整个国家,都应该从叶嘉莹的话中得到启迪,认识到古诗对我们的精神、心灵,甚至整个民族人格塑造的意义。尤其是当今时代价值多元,很多人可能会迷失自我,而古诗给了我们精神栖息的家园,让我们不会被洪流裹挟而失去自我。最后可以谈一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立意:
  1.与古诗为友,让心灵丰盈。
  2.读古典诗词,塑高尚人格。
  3.古诗,让我们超越世俗,诗意栖居。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