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山东卷)

全卷浏览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山东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①,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②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③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是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言易也。 (选自《左传》,有改动)
  【注】①启: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②昭、穆: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虢仲、虢叔俱为王季之子。③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是晋献公的曾祖、祖父,但后来献公尽诛桓、庄之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于虞以伐虢 假:借
  B.虞公之 许:答应,允许
  C.虢,虞之也 表:屏障,藩篱
  D.而德以荐馨香 明:美好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且虞能亲桓、庄乎
  故燕王欲结
  B.桓、庄之族何罪,以为戮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神吐之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D.宫之奇其族行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直接表现宫之奇“远见卓识”的一组是(3分)
  ①宫之奇存焉 ②宫之奇谏,不听
  ③虢亡,虞必从之 ④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⑤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⑥非德,民不和
  A.③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侯吞并虢国和虞国颇显手段:一方面用宝物作诱饵;一方面不顾同宗亲情,心狠手辣。
  B.宫之奇看出了晋侯的阴谋,极力劝谏虞公不要借道,显示其远见卓识,结果也得到证明。
  C.文章主要以问答对话展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反映了《左传》擅长以事说理的特色。
  D.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的思想,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3分)
  (2)臣闻之,鬼神非人是亲,惟德是依。(4分)
  (3)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祭常山回小猎①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②,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薄: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1)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诗人在颔联剪取两个猎射场面进行精细描写,请从炼字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6. 下面是一位学者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发言,读后请用短句归纳出有关要点。(不超过20字)(4分)
  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是怎样的?一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通过持久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人的情怀的东西才是重要的。此外,在当下这个信息和传播途径这么发达的时代,传统文化还要贯穿于风俗。节日风俗非常重要,它是全民的娱乐方式,要进入文化的脉络。还有,精于学理也是很重要的。一套令人信服的有号召力的学理的建立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国家的力量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进行深刻的探讨?当然,制度正是文化传统、文化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够见成果的现实行为的关键,在制度上进行传统文化弘扬的创新,也是必要的。
  答: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是
  17. 仿照下面的小诗另写四句话。要求:①形式相同,语意衔接;②耐人寻味,富有哲理。(4分)
  春对种子说
  刚抽芽你就笑了
  你还没有一把绿伞呢
  怎能度过炎热的夏季
  18. 根据图表内容,完成后面题目。(4分)
  
  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瑞典、丹麦 巴西 印度 中国
  经济增长率 1. 5%-3% 5%-6. 5% 6%-7. 3% 9.67%
  教育、卫生两
  项公共支出占
  GDP的比例 13%-15% 6%-7% 5% 4.5%
  请根据图表内容,从中国的角度写出一条结论。(不超过45个字)
  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宇,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作不到。不过,即使作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具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道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药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菱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得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撅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载1937年3月16日《宇宙风》第37期)
  19.第一段强调了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20.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大明湖之春”的名不副实?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大明湖之春”名副其实?(4分)
  21.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文中一再说“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它还应当算作名胜”,这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感?
  (2)“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
  22.本文原本是写“大明湖之春”,但最后却用一定篇幅写了“大明湖之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样写的作用。(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