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山东卷)

全卷浏览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山东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二)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23~26题。(18分)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23.第一段中为什么说“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24.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4分)
  25.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6分)
  26.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七、(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是阅尽人间沧桑的游子的回家;“夕阳送我到家门”,那是快乐的学子的回家。每个人的家,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家,都可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到精神的家园……回家,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 自定立意。(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3分)B(A坐镇 C叱咤zhà 厮打 D下载zài。)
  2.(3分)C (A 副—负,B 佬—老,题—提,D 防—妨)
  3.(3分)B(因缘:“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或“缘分”。受奖:得到奖励。授奖:颁发奖金、奖品或奖状。)
  4.(3分)C(无妄之灾: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A目不邪视,:不该看的事物不看,形容品行端正,遵守礼制。用在此,望文生义。B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用在此,褒贬不当。D谋无遗策:指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用在此,意思相反。)
  5.(3分)B ( A项句式杂糅,“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改成“食用前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或“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 C项成分残缺,应在“情况”后加上“的汇报”。D项语序不当,应将“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移至“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后)
  二、(9分,每小题3分)
  6.A(“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贡纸”错)
  7.B(必然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8.C(C中“整个纤维长度”说法错误,应是80%。)
  三、(12分,每小题3分)
  9.(3分)D(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明德即使德明,意谓修明德行。句子中“明德”与“荐馨香”构成并列关系,均为动宾短语;注意与前一句“明德惟馨”中“明德”不同。《屈原列传》中有“明道德之广崇”的句子,其中“明”是形作动,“阐明”之意。)
  10.(3分)B(B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出自《六国论》。A于,介词,比 / 介词,跟、同,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C其,副词,表反问,难道 / 副词,表祈使,还是,出自《烛之武退秦师》。D以,动词,率领 / 连词,因为,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11.(3分)A(“远见卓识”指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③④⑥全出自宫之奇之口,直接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①是晋公因宫之奇还在虞国而对假虞灭虢的担心,可以从侧面表现宫之奇的见识和才能;②侧重写宫之奇劝谏的结果,不过他劝谏也表现了他的眼光和见识;⑤是《周书》中的话,本身不能表明宫之奇的远见卓识。)
  12.(3分)C(《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善于用精练的语言叙写复杂的历史事件,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人物言行、心理。应该是长于叙事,而非“以事说理”。高中教材上的《烛之武退秦师》和读本上的《郑伯克段于鄢》等文,可作比照。)
  四、(24分)
  13.(10分)(1)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评分点:“甚”译为“过分”,“再”译为“第二次”,“其……乎”译为“怎么可以……呢”或“难道可以……吗”。) (3分)
  (2)我听说,鬼神不会随便亲近什么人,而只是依照人的德行(施加恩泽)。(评分点:“闻”译为“听说”,“非人是亲”译为“不会随便亲近什么人”,“惟德是依”译为“只是依照人的德行”。) (4分)
  (3)晋国军队回师途中,在虞国安营驻扎,于是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评分点: “馆”译为“驻扎”,“于虞”介宾短语后置译到谓语前,“遂”译为“于是”、“就”。)(3分)
  【参考译文】
  晋国大夫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晋公说:“这是我的宝贝啊。”荀息回答说:“如果向虞国借到了路,东西放在虞国就像放在外库里一样。”晋公说:“宫之奇在那里。”荀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而不能坚决进谏,而且从小就和虞君在宫里一起长大,虞君对他亲昵,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于是派荀息到虞国去借路。虞公同意了,并且请求让自己先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于是起兵伐虢。这年夏天,晋国大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军攻打虢国,灭掉了下阳。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告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藩篱。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它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让它扩展,敌军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谚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这种关系吧。”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是周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对王室有过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晋国竟然准备灭掉虢国,对虞国还爱惜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桓叔、庄伯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却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 而受宠的人威胁到自己时,尚且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灵必定会依据这些来保佑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会随便亲近什么人,而只是依照人的德行施加恩泽。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黍稷并不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灵也就不肯享用祭品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攻取虞国,而且修明道德,用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过不了今年的腊祭了。灭虞就在这一次,晋国不必再发兵了。”
  这年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国军队回师途中,在虞国安营驻扎,于是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