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46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9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1-29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 作者:张晓琴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谓开启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态文学。如果说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逻辑思维之上建立的神学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则是在观察自然、体味人性的感性与理性共融基础上确立的人学观念。《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始终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意境便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时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诗学的美学特征之一。
  现代以降,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近现代西方学习,古代文学传统被忽视,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仅能在沈从文等少数作家、诗人那里窥见,大部分作家对自然生态并不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态问题便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王蒙说:“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用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方式。以沙青、徐刚、麦天枢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展现了当时中国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如展现城市生态恶化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反映水问题的《挽汾河》(麦天枢);提示森林问题的《伐木者,醒来!》(徐刚)。此外,李青松等作家还关注了珍稀动物、矿产资源等问题。王治安的《人类生存三部曲》则对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写作文体从原来的报告文学发展为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跨文体写作等,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对社会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作家张炜、阿来、苇岸、于坚、李青松、徐刚等人纷纷创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一时之间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十年来的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生态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尊重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作奴隶和资本,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我们才可能拥有绿色家园。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洁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便是自由与幸福。只有这种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冲突。
  (摘编自张晓琴《为天地立心:生态文学的终极关怀》)
  材料二:
  自然写作也好,生态文学也罢,在当下,都存在着两种弊端,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指当下文坛创作中存在的将人之价值判断赋予自然的创作倾向。在这些创作中,作家对自然的呈现以人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在意念深处认定“春风十里不如你”。自然在作品中成为主客观对照的纯粹客体,作家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读者的阅读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人与自然的隔膜。创作者所展示的自然仅仅是观念系统中的文学想象,而非经验化的体察,遗失了形而上的精神超越,脱离了自然文学的价值轨道,或者说不能求达更高文化层级的价值观照。
  生态中心主义指写作者在创作中忽略了人的维度,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批判性、简单化的逻辑性思维将自然绝对化、孤立化,从而隔绝了自然与人的有机联系。比如有些作品存在偏执的理解,认为自然灾害的原因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在出现动植物保护热点事件时,在冲动的写作状态下,有些作家往往会极端地判决人之存在便是原罪。
  人在自然中有应有的位置与合法性,自然也有其运行的规律,这规律中有天人合一的圆美也有物竞天择的残酷。人之存在,天道之运行都是信仰伦理的范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对自然应持基本的敬畏,而不是随意发出任何向度的主观臆想。
  自然文学的视角应是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而不是批判、二元对立的单向度的绝对化视角,天地人都应在一个和谐共存的体系中动态互参。“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与万物是类别之分,而非主客之分。自然文学应有贯通天地的高度与境界,而不是以狭隘的视域,极端的单向度思维割裂天地人的整体性,降低自然文学的精神维度。即便是生态文学创作,也应该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提高文本的文化层级。
  (摘编自王昉《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价值坐标与现实之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学在中国渊源已久,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等思想观念,比如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和古代诗学中的意境观。
  B.中国现当代文学专注于写人而忽视自然,少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这与近现代西方思潮的涌人有关系。
  C.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生态写作文体大都为报告文学的单一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写作文体开始变得丰富多样。
  D.生态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隔绝其有机联系;而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特征不同,前者属于人学观念,后者属于神学观念,因此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比西方的优越。
  B.当今时代,随着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生态问题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而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
  C.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揭示当时中国的各种环境、生态问题,这反映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D.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它秉持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说的“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C.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停云(并序)》]
  D.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王维《秋夜独坐》)
  4.请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5.下列语段摘自苇岸散文诗《大地上的事情》(第三十九节),请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其内含的生态思想。(4分)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在无知无觉的年纪,他眼里的生命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井,可以任意汲取和享用。当他有一天觉悟,突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时,他发现,他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已被挥霍一空。面对未来,他开始痛悔和恐惧,开始锻炼和保健。
  不同的是,人类并不是一个人,它不是具有一个头脑的整体。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如同体育比赛已远远超出原初的锻炼肌体的意义一样,不惜牺牲的竞争和较量,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

试题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D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这一理解不准确。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所述,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是人之价值判断的主导地位。
  2.C【解析】本题考查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并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A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关系。由中西方人的文化特征的差异并不能直接推论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优于西方,前提与结论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B项“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这一说法夸大其词。根据材料一末段第二句,即“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可见“唯一出路”这一理解无中生有,歪曲了原文意思。D项“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这一说法不正确,自然文学古已有之,并非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末段所述,“中国人的生态思想”包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基本内涵。D项中王维的《秋夜独坐》描写的是诗人秋夜独坐的情景,通过对人生的感慨阐明佛意禅理,认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使人们忘却人生的悲哀,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4.①时间维度:材料一从历史时序的角度,论析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繁荣的历程;(2分)空间维度:指出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等译著对中国作家形成自觉生态写作精神、丰富生态写作文体的促进作用。(2分)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主要信息,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间的关系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整体感知材料,提取各自然段意旨,梳理段间逻辑关系,概括出其行文结构思路;然后以简明扼要的语句加以表述。
  5.①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是地球的一分子,不可肆意妄为、贪得无厌,凌驾于地球之上,应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点。②人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地球本为一体(或“天人合一”),人要善待地球,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文中提供的观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苇岸散文诗《大地上的事情》(第三十九节),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评析其内含的生态思想。解答此题,应细读所给选段内容,并从两则材料提取有关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选段内含的生态思想。

  《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