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苏秦谓燕昭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苏秦谓燕昭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777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15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28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苏秦谓燕昭王曰 作者出处:战国策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䲡,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䲡,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
  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
  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秦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
  B.苏秦以素、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
  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
  D.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于群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2)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14.苏秦为什么不满足于兼具孝、信、廉等品行?请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10.B
  11.A
  12.C
  13.(1)手持长戟,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就知道了。(2)哪有作为臣子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
  14.①这些品行只能用来奉养亲人、不欺骗他人、不窃取他人财物;②苏秦认为自己是进取之人,想要有所作为;③这些品行不能给他带来显达,使他有所成就。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秦回答说:“您这是由于偏爱我的缘故才赏赐我,那么为什么不赏赐您的爱子及各位舅父、叔父、那些靠床而立还不会走路的孙子呢?他们得不到这些,却把这些赏赐给无能的臣下,为什么?大王评价臣下,是怎样一种人呢?
  “与”是动词“赏赐”,是上句的谓语,不能断开;“则”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C;
  “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都是“与”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不得”省略了主语“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单独成句,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错误,“自完之道也”的“完”是“完善”,“不能独完”的“完”是“保全”。句意:不过是自我完善的法则。/不能独自保全自己。
  B.正确。
  C.正确。两个“量”都是“权衡”。句意:先衡量一下自己国家的大小。/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
  D.正确。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错,原文是“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意思是齐国在西面同宋国交战,在南面对楚国用兵,这样齐国的国力就会削弱,齐军就会被打败,而河间的土地就可以攻取。这里的“劳”“罢”都是指的齐国,其中“罢”通“疲”。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砥”,磨砺;“东向”,宾语前置句,向东;“是以”,因此。
  (2)“安”,哪里;“而”,反而;“得罪”,获罪。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䲡,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可得出:这些品行只能用来奉养亲人、不欺骗他人、不窃取他人财物;
  由“今臣为进取者也”可得出:苏秦认为自己是进取之人,想要有所作为;
  由“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可得出:这些品行不能给他带来显达,使他有所成就。
  参考译文:
  苏秦对燕昭王说:“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像曾参、孝己那样孝顺,像尾生高那样守信,像鲍焦、史䲡那样廉洁,兼有这三种品行来侍奉大王,怎么样?”燕昭王说:“如此就够了。”苏秦回答说:“您认为这样就够了,那么臣下就不会侍奉您了。臣下就会做出无所作为的事,就会归耕于周朝的土地上,耕种吃饭,织布穿衣。”
  燕昭王说:“这是什么缘故呢?”苏秦回答说:“像曾参、孝己那样孝顺,那也不过是奉养双亲罢了。像尾生高那样守信,那也不过是不欺骗别人罢了。像鲍焦、史䲡那样廉洁,那也不过是不偷别人的钱财罢了。如今臣下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臣下认为廉洁不会同自身一道显贵,信义不会同生命一起存在。仁义,不过是自我完善的法则,不是追求进取的手段。”
  燕昭王说:“自我完善还不够吗?”苏秦回答说:“如果认为自我完善就够了,那么秦国就不会从殽山的边塞出兵,齐国就不会从营丘出兵,楚国也不会兵出疏章河。三王更替,五霸轮换执政,都是因为不仅仅局限于自我完善的缘故。臣下听说,善于处理国事的人,先衡量一下自己国家的大小,再考虑一下自己兵力的强弱,因此可以功成名就。不善于处理政事的人,不能够先衡量自己国家的大小,也不去考虑自己兵力的强弱,所以不能功成名就。现在大王有向东攻打齐国的想法,愚臣知道。”
  燕昭王说:“您怎么知道的。”苏秦回答说:“您常常手持长戟,磨砺宝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就知道了。即使如今有乌获这样的力士,能举起千钧重量,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也要人搀扶。所以齐国虽然是强国,由于在西面的宋国使劳师动众,在南面的楚国使军队疲乏,那么齐国军队就可以被击败,齐国的河间也可以被攻取。”
  燕昭王说:“太好了。请允许我拜您为上卿,送给您马车百辆,您按照这种说法替寡人到东面的齐国去离间游说,怎么样?”苏秦回答说:“您这是由于偏爱我的缘故才赏赐我,那么为什么不赏赐您的爱子及各位舅父、叔父、那些靠床而立还不会走路的孙子呢?他们得不到这些,却把这些赏赐给无能的臣下,为什么?大王评价臣下,是怎样一种人呢?观在臣下所以侍奉您,是为尽忠守信。臣下担心因为尽忠守信的缘故,被大王左右的大臣怪罪。”
  燕昭王说:“哪有作为臣子尽心竭力,反而获罪的呢?”苏秦回答说:“如今臣下为您到齐国出使,担心我尽忠守信不被大王的左右大臣所理解。希望您不要被群臣挟制。”

  《苏秦谓燕昭王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