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帝深疾浮华之士》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帝深疾浮华之士》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800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49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3-27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帝深疾浮华之士 作者出处:资治通鉴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卲作考课法。
  卲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注]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
  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注]百辟:指百官。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 A治 B之 C要 D莫 E先 F于 G用 H人 I而 J知 K人 L之 M道 N圣 O贤 P所 Q难 R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课,指按一定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分等,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B. 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栋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 不行,此处指没有实行,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
  D. 竞,争相,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竞”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帝痛恨华而不实之士,认为名声犹如地上的画饼,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
  B. 明帝认为不应按名声选拔人才,卢毓则认为先按名声任命官员,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检验。
  C. 司马光和卢毓都反对只用赞誉或毁谤的舆论来决定官员晋升和罢免,二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D. 司马光认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识别人才的根本,与依法考课相比,司马光显然更重视“人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2)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14. 大臣们针对《都官考课法》提出了哪些不同意见?请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答案】10. D I N 11. B 12. A
  13. (1)一般 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这样之后才出名,不应当痛恶这样的人。
  (2)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恰好能够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
  14. ①崔林认为朝廷重臣应尽职尽责,成为百官的榜样,这样就不需要考课了。
  ②杜恕认为不应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而应靠众臣群策群力。
  ③傅嘏认为明确官员职责、管理百姓才是根本,考核事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识别人才的办法,连圣贤也感到困难。
  画波浪线部分由两个并列句子构成,“为治之要”“知人之道”分别做句子的主语,应在“要”“道”后分别断开;
  “莫先于用人”句意完整,做“为治之要”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
  “而”表转折,应紧跟在“知人之道”之前;
  “圣贤所难也”句意完整,做“知人之道”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
  故“D”“I”“N”三处需加句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后者”错,文章说“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意思是古人说廊庙所需的木材,绝非一根木头就能支撑。此处的“廊庙”,是指殿下屋和太庙,故在文中应指“前者”。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明帝……认为名声……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错误,原文说“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认为名声“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的是“卢毓”,而非“明帝”,选项张冠李戴了。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常士”,一般的人;“畏教慕善”,敬畏教化、仰慕善行;“疾”,痛恶。
  (2)“苟”,如果;“适”,恰好;“资”,凭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崔林说“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崔林认为如果大臣们能尽到他的职责,成为百官效法的榜样,这样就不需要考课了。
  杜恕说“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杜恕认为天下如此之大,大事如此之多,绝非一盏明灯就能照亮每个角落,所以君王好比是头脑,大臣好比是四肢,必须明白同属一体、互相依赖才能成事的道理。他认为帝王的宏大事业,绝非只靠一个臣僚的谋略。不能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和乐。也就是说,他认为不应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而应靠众臣群策群力。
  傅嘏说“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设置官吏分担职责,管理百姓,是治国的根本。依照官职考察官员的实际工作,依照规章进行督促检查,是治国的细微末节。
  参考译文:
  明帝对华而不实的士人深恶痛绝,下诏给吏部尚书卢毓说:“选拔举荐人才时,不要唯名是取,名声如同地上的画饼,只能看不能吃。”卢毓说:“凭名声选拔,不足以得到奇异的人才,但可以得到一般的人才;一般的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然后才会出名,不应当痛恶这样的人。我既不能够识别奇异的人才,而主事官吏的责任又是根据名次按常规任命官职,只有从以后的实际中检验了。古代以上奏陈事考察言谈,用实际工作考察能力。如今考绩的办法已经废驰,只是凭借赞誉或毁谤的舆论决定晋升和罢免,所以真假混杂,虚实难辨。”明帝接受了他的建议,颁布诏书让散骑常侍刘邵制定考课法。
  刘邵制定《都官考课法》,下诏让百官讨论。司隶校尉崔林说:“万目不张,就要拉住它的纲绳;裘毛不整,就要抖动它的衣领。皋陶在虞舜的手下做事,伊尹在商王朝供职,邪恶的人自会远离。如果大臣们能尽到他的职责,成为百官效法的榜样,那么谁敢不恭恭敬敬地尽职尽责,难道在于考核吗?”黄门侍郎杜恕说:“打算让州、郡举行任官考试,必须经由四科,都有实际成效,然后保举,经官府考试征用,任职地方官吏,根据功绩补升为郡守,或者增加禄秩,赐予爵位,这最是考核官吏的当务之急。至于三公九卿及内职大臣,也应当都就他们的职务进行考核。况且天下如此之大,大事如此之多,绝非一盏明灯就能照亮每个角落,所以君王好比是头脑,大臣好比是四肢,必须明白同属一体、互相依赖才能成事的道理。所以古人说廊庙所需的木材,绝非一根木头就能支撑,帝王的宏大事业,绝非只靠一个臣僚的谋略。由此看来,怎么可能只靠大臣守职尽责办理课试,就可以使天下太平和乐呢?”司空掾北地人傅嘏说:“设置官吏分担职责,管理百姓,是治国的根本。依照官职考察官员的实际工作,依照规章进行督促检查,是治国的细微末节。大纲不举而抓细小之事,不重视国家大政方针,而以制定考课之法为先,恐怕不足以区分贤能和愚昧,显示出明暗之理。”于是,久议不决,此事竟没有实行。
  臣司马光曰: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识别人才的办法,连圣贤也感到困难。所以只好求助于舆论的毁谤或赞誉,于是个人爱憎争相掺杂进来,使善良和邪恶混淆;用档案进行考核,于是巧诈横生,真假不明。总之,识别人才的根本在于主上的至公至明而已。居上位的人至公至明,那么属下有能无能就会清清楚楚地反映在眼中,无所遁形。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恰好能够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

  《帝深疾浮华之士》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