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浅谈“丑的美学”》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浅谈“丑的美学”》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026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3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3-29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浅谈“丑的美学” 作者:刘卿莉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从道家《庄子》起就十分重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像《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里的申徒嘉,这些丑的形象形貌粗陋怪异,但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概括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宝玉挨打》,写宝玉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而“茫然不知何往”。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想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化外表丑为心灵美的,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很多例子。《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形象极丑,但他立下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做官宗旨;在审案时他与诰命夫人斗智斗勇,终将其绳之以法。观众透过其丑陋的外表,看到的是他的勤政、爱民、清廉、机智、不畏强权等美好本质,不由对其产生喜爱、尊敬、赞佩的情感,至完全忽略了他的外表丑,甚至从中获得强烈的审美快感。
  化对象丑为作家美的也很多。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从而体现作者的崇高价值观。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类化丑为美的作品始终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即感官丑到升华的美。
  (摘编自刘卿莉、徐冉《浅谈“丑的美学”》)
  材料二:
  书写极美是文学之当行本色,书写极丑则反映了追求谐谑的恶趣味。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中,有一篇名为《妄稽》的俗赋,可以证明极美、极丑的书写,可能在汉代相当流行。
  赋中,容貌德行俱佳的名族少年周春,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妄稽为妻,而妄稽的丑恶触目惊心,令人不敢直视:“妄稽为人,臂夭八寸,指长二尺,目若别杏,蓬髪颇白……”即使想象力再充沛,恐怕也无法通过这大段的排比文字,在脑海中复原出妄稽的面貌。她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周春无法忍受与其一起生活,又纳虞士为妾,而虞士则是一位秀出人伦的美女:“色若春荣,赤唇白齿,长颈宜顾……”她让周春一见钟情,也得到了他的万千宠爱。妄稽不仅容貌丑陋,还既妒且悍。尽管虞士一再示好示弱,她还是对虞士大加迫害。妄稽之丑与虞士之美,赋中都一写再写,极力铺排。美、丑甚至有了相互催发的效果:妄稽越是丑拙暴虐,虞士就越发楚楚可怜。
  这个看起来无法收场的故事,对于当时的读者或观众而言,从极美与极丑的反差中,从丑妇作怪的戏剧性情节里获得愉悦,才是赋作最主要的功能,此篇因此具有极其强烈的戏谑、调笑色彩。《妄稽》堪称早期文学中极美、极丑书写的集成之作。
  在赋体文学中,摹写美人是一个经典题材,宋玉之后,曹植《洛神赋》最为知名。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丑妇书写在赋体中也代有所作,甚至不乏佳构。敦煌文献中保存了赵洽《丑妇赋》与《丑女缘起》等篇。必须承认,无论是书写美人还是丑妇,都有物化女性的嫌疑,但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些书写既为文人提供了炫耀才华的契机,也给读者带来了开怀一笑的愉悦。
  (摘编自刘书刚《早期中国文学中的极美与极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特意创造支离疏、申徒嘉等粗陋怪异的形象,旨在强调对于美与丑,审美态度应该是兼审,尤其是对丑的事物,要使之升华为美。
  B. 材料一引用“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使读者对宝钗的心灵世界之丑产生了真切感知,进而对宝玉之美也就能体会得更为深刻。
  C. 《妄稽》从外在与内在两个角度对妄稽进行了描写,从外在说,她容貌丑陋,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从内在说,她则既妒且悍。
  D. 无论是曹植摹写美人的《洛神赋》还是赵洽书写丑妇的《丑妇赋》,都是赋体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出文人的才华,还给读者带来了愉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作品中丑的形象能引发人的审美快感,此时的丑不是现实丑,,而已成为艺术美。
  B. 《燕歌行》以“美人帐下犹歌舞”贬斥主将恣意享乐,是化对象丑为作家美的作品。
  C. 汉代 文人们对通过书写极美与极丑的人物来创造谐趣、娱乐读者的写法情有独钟。
  D. 《小二黑结婚》中的“擦着粉,穿着花鞋”的老太婆三仙姑,同样呈现着艺术之美。
  3. 下列对材料的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由《庄子》谈起,进而论及古代哲学,引出了对中国文化中美丑兼审特点的论述。
  B. 材料一第二段提及《宝玉挨打》和刘禹锡的诗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
  C. 材料二把妄稽与虞士进行了外貌与品行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使她们的丑与美更为突出。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 材料二运用了“可能”“恐怕”“几乎”等表意不太肯定的词语,使语意的表达十分严谨。
  4. 《妄稽》对妄稽之丑的描写,不合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化丑为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5.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可以较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美与丑的重要观念,请联系材料一,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回答。

试题答案: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妄稽容貌丑陋,既妒且悍,不属于化外表丑为心灵美。②作者对妄稽的描写,反映的是追求谐谑的恶趣味,不属于化人物丑为作家美。
  5. ①刘姥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老妇人,形象气质“丑”,未见过世面,言语粗俗,而荣国府中的太太小姐们,甚至是丫鬟和老婆子们则锦衣玉食,长相富贵。这是以丑衬美。②贾府被抄家,刘姥姥看望生病的王熙凤,后又营救巧姐儿,可见其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这是化丑为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 “旨在强调对于美与丑,审美态度应该是兼审,尤其是对丑的事物,要使之升华为美”此意于文无据。庄子的思想是“齐美丑”,即把美与丑看成是一样的,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汉代的文人们”错误。原文没有这样的范围界定。“情有独钟”也有过分夸大的嫌疑,原文说的是“可以证明极美、极丑的书写,可能在汉代相当流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道理论证”错误。文章引刘禹锡的诗句是在举例,诗句内容是“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两句诗不是在讲道理,所以不是道理论证。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化丑为美的观念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根据原文“妄稽的丑恶触目惊心,令人不敢直视:‘妄稽为人,臂夭八寸,指长二尺,目若别杏,蓬髪颇白……’即使想象力再充沛,恐怕也无法通过这大段的排比文字,在脑海中复原出妄稽的面貌。她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妄稽容貌丑陋”这些语句表明妄稽本人外丑陋。“妒且悍。尽管虞士一再示好示弱,她还是对虞士大加迫害……”这些语句表明妄稽内心也丑陋。所以妄稽不属于化外表丑为心灵美。
  根据原文“书写极丑则反映了追求谐谑的恶趣味”,“从丑妇作怪的戏剧性情节里获得愉悦,才是赋作最主要的功能,此篇因此具有极其强烈的戏谑、调笑色彩。《妄稽》堪称早期文学中极美、极丑书写的集成之作。”可知作者对妄稽的描写,反映的是追求谐谑的恶趣味,不属于化人物丑为作家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美与丑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农村老妇人,在初进荣国府见到凤姐房里的自鸣钟竟然被被唬可知她未见过世面,二进荣国府接受贾母款待时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可知她言语粗俗,整个形象气质是“丑”的。而荣国府中的太太小姐们,甚至是丫鬟和老婆子们则锦衣玉食,长相富贵。如三春、林黛玉、贾宝玉等都是样貌美好的。所以刘姥姥的形象体现了以丑衬美的观念。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带去了当下农村新鲜的瓜果蔬菜给贾府里的人尝鲜,三进荣国府时,是她得知贾府被抄了,去看望生病的王熙凤,后来又花掉大量的银钱救出了被狠舅坏兄卖掉的巧姐儿,可见刘姥姥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所以刘姥姥的形象体现了化丑为美的观念。

  《浅谈“丑的美学”》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