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8138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83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4-11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 作者出处:战国策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微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教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微四境之内,选师言教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虔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B.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C.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D.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教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国不可恃”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B. “兵虽至”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不同。
  C. “绝和于秦”与“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 “秦果大怒”与“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两句中的“果”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在韩国形势危急之际,公仲明为韩王出谋划策,提出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的主张,以联合秦国攻打楚国来化解韩国危机。
  B. 陈轸为楚王排忧解难,建议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备,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前往韩国利诱韩王,离间秦韩关系,楚王依计而行。
  C. 公仲明识破陈轸的计谋,向韩王指出楚韩两国并未预先约定共同攻打秦国,况且欺骗秦国必会招致灾祸,韩王没有听从,秦国举兵大败韩国。
  D. 对于“韩氏大败”的原因,《战国策》分析在于缺乏楚军救援,误信陈轸而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韩非子》中则总结为内不量力,外靠诸侯。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2)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

试题答案: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陷于困境,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了。
  (2)宜阳更加危急,韩君派使者到楚国催促发兵,使者相继不断,但楚兵没有一个到来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明使秦。公仲明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不可”句意完整,是“曰”的内容,且“夫”在句中是句首发语词,应在“夫”前断句,排除BC;
  “恃”的宾语是“楚之虚名”,“名”后断句,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均为“结交、亲附”的意思。句意:盟国不能依靠/失去自己的同盟国。
  B.“含义不同”错误,两个“虽”的意思均为“即使”。句意:秦兵即使来到/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C.均为“断绝、停止”的意思。句意:同秦国决裂/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D.果然/饱。句意:秦国果然大怒/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缺乏楚军救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可见对于“韩氏大败”的原因,《战国策》分析在于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缺乏楚军救援”无中生有。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是”,这样;“困”,使……陷入困境;“免”,解除。
  (2)“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状语后置句;“趣”,催促;“冠盖相望”,使者相继不断。
  参考译文: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明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明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
  楚王听此消息,大为生气,马上召见陈轸并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即使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听完十分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
  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明使秦。公仲明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啊。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韩君不听。公仲生气回家了,十天不上朝。宜阳更加危急,韩君派使者到楚催兵求援,使者去了一批又一批,但楚军却没有一个到来的。宜阳果然被攻克,成为诸侯间的笑料。所以说,内不量力,外靠诸侯,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