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西夏建筑研究》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西夏建筑研究》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70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9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11-15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西夏建筑研究 作者: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它位于银川市的西部。内部分布着9座帝王陵以及200多座王侯勋贵的陪葬墓,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达20.9平方千米。作为皇家陵寝,西夏王陵设计紧密。布局严谨,总体以传统的南北中轴、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呈长方形的陵墓坐北朝南,集唐风宋韵、西夏特色于一体,自成风格,别具匠心,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摘编自王学典主编《100古城畅游通(美丽中国系列)》)
  材料二:
  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一般地方官吏墓、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
  第一,受中原文化影响,强调伦理等级制。帝陵级别最高,陵园建有宫殿式建筑群,有阙台、角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塔等,陵塔是标志性建筑。王侯、勋戚、高官墓等级次之,亦有墓城、碑亭等建筑,其中象征身份和地位的各类型高台是标志性建筑。高僧墓的标志则是平地起建覆钵形塔。地方官员一般为火葬墓,没有夯土台,葬俗受佛教影响。党项望族大姓的墓虽无墓园建筑,但以碑亭建筑为标志。从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佛教在墓葬制度中的影响。
  第二,阴宅建筑简单,表现在墓道和墓室建筑上。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墓道斜坡式,土洞式墓室,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薄葬的特征。
  第三,夯土建筑遗存多。陵墓园内筑夯土高台和夯土墙,地面的木构架建筑消失了,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
  第四,墓葬渗透佛教文化元素。无论建筑装饰还是墓的形制,体现佛教文化。帝陵中有陵塔,王侯墓中的陪葬物有经幢,一般官员墓火葬并有塔式灵匣,高僧塔葬,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
  第五,西夏墓的建筑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地面殿、阙、城墙等建筑承中原形制。月城及其内在石象生布列反映北方草原都城特点;建筑装饰构件更多地融合中原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建筑文化的民族大融合。
  (摘编自陈育宁、汤晓芳、雷润泽《西夏建筑研究》)
  材料三: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其中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而以汉夏文残碑最为珍贵。建筑材料则主要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质材料次之,石质构件数量较少。随葬品有大型器皿、装饰品、武器及部分瓷片、丝织品残片等。此外墓室内还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中以碗、盘居多,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另外,还有泥塑残块、钱币、铜器、陶棋子等,种类繁多,为后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75年,在西夏王陵三号陵中出土了六座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长高宽均为70厘米左右。石雕造型为男性人体全身跪姿,轮廓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下腭置于胸前,肩与头齐,双乳拖腹,双手或拉膝、或上托,下肢跪曲,腹脐清晰凹现,力度极强。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外国研究者称为“东方维纳斯”。
  西夏三号陵墓出土的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代表着西夏时期高超的冶炼工艺,属“国宝”级文物。
  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的《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三大未解之谜。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屹立如初?
  (摘编自陈海波《西夏简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银川因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古称宁夏城,其历史最远可以向前追溯至汉成帝阳朔年间。
  B. 西夏墓建筑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僧塔葬、阴宅简单、用经幢陪葬等方面。
  C. 西夏王陵因为其陵墓建筑的地域条件,虽然已历经七八百年,但夯土高台犹在,保存完好。
  D. 西夏王陵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建筑材料、随葬品等多种品类,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赞美银川为“塞上明珠”,又称誉西夏王陵为“东方金字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B. 材料二依次介绍了西夏陵建筑强调伦理等级、阴宅建筑简单、夯土建筑遗存多等特征,条理清晰。
  C. 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使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跃然纸上。
  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介绍了西夏王陵的规模和出土文物的规格等内容。
  3. 下列诗词中,最适合替换材料三《古冢谣》的一项是( )
  A.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 杀气凛冽贺兰卷,西风白马啸天冲。今宵月上怀雄主,泪洒林间断剑吟。
  C. 野利去后字不传,千载谁识夏王陵。王图霸业今何在,大漠风沙断征人。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 诈降河曲懈战意,焦土贺兰虏辽王。定都庆洲成三国,宋辽西夏各一方。
  4. 有关部门正在征集“关于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西夏陵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5. 假如你的家乡也入选了《100古城畅游通》,请参照材料一介绍银川的思路为家乡写一段12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

试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C
  4. ①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夯土建筑遗存多,有数量优势;②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佛教文化影响,有丰富文化内涵;③三大未解之谜,有神秘吸引力。
  5. 示例:盐城,又称瓢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东临黄海。物产丰富,盛产盐等。最值得称道的是九龙口风景区,九条自然河道汇合于龙珠岛,形成九龙抢珠的复合水系,滩荡水面达十万亩,资源丰富,景色宜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其历史最远可以向前追溯至汉成帝阳朔年间”错,原文说“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可知,银川的历史不止可以追溯到汉成帝阳朔年间。
  B.“西夏墓建筑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阴宅简单”错。根据材料二“第二,阴宅建筑简单,表现在墓道和墓室建筑上。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墓道斜坡式,土洞式墓室,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薄葬的特征”可知,阴宅简单体现的是草原游牧民族自己的特征,而非深受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
  C.“因为”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三大未解之谜……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屹立如初?”可知西夏王陵夯土高台犹在,保存完好的原因并未找到。并且材料二中只是说“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夯土高台仍在”与“陵墓建筑的地域条件”并非是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错,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这种线条粗犷,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西夏民族英武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并不是材料三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而是当时的建造者用大胆夸张的笔法描绘了“男性人像碑座石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含义,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原文“曾经宏伟壮观、庄严肃穆的西夏王陵,如今所有陵墓,无不墙断阙残,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一片荒芜与凄凉。明代诗人的《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逄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可知,文段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当下西夏王陵的荒凉。
  A.《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并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不适合替换。
  B.表现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当年英雄的怀念。不适合替换。
  C.“野利部落去世后,没有文字记载,千年来谁又能认得西夏王陵,曾经称王称霸建立功业如今又在哪里呢?浩瀚沙漠中大风凛冽、尘沙满天阻断了远行的人”,作者感慨斯人已去,曾经西夏的辉煌不复存在,西夏王陵无人问津。
  D.是回顾当年河曲之战,涉及西夏历史,不适合替换。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考古发掘的西夏墓有帝陵、帝陵区陪葬墓、一般地方官吏墓、一般党项族姓墓、僧人塔墓等。墓园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墓的建筑体现了以下特征”“第三,夯土建筑遗存多。陵墓园内筑夯土高台和夯土墙,地面的木构架建筑消失了,但夯土高台仍在,反映了陵墓建筑的地域特征”可得出;营造布局和结构多样,夯土建筑遗存多,有数量优势;
  ②由“第四,墓葬渗透佛教文化元素。无论建筑装饰还是墓的形制,体现佛教文化。帝陵中有陵塔,王侯墓中的陪葬物有经幢,一般官员墓火葬并有塔式灵匣,高僧塔葬,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第五,西夏墓的建筑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地面殿、阙、城墙等建筑承中原形制。月城及其内在石象生布列反映北方草原都城特点:建筑装饰构件更多地融合中原文化、中亚文化、西亚文化,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建筑文化的民族大融合”可得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佛教文化影响,有丰富文化内涵;
  ③由“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和被破解,神秘王朝的面纱正逐渐被揭开,但神秘的西夏王陵至今仍有三大未解之谜。一、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王陵下的地面绿草如茵,唯独王陵上寸草不生。二、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当地多乌鸦和麻雀,它们几乎随处落脚,却从不落在王陵之上。三、王陵的夯土主体为什么没有被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早已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屹立。这些王陵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时间,如此漫长岁月,为何还能屹立如初?”可得出:三大未解之谜,有神秘吸引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银川,古称兴庆府、宁夏城”,先介绍城市名称;
  “地处西北地区宁夏平原的中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相邻。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历史悠久。秦朝时即为北地郡所辖。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在此修建北典农城”,再介绍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
  “此地资源充足、物产丰饶。六月杞园树树红,羊肉泡馍口口香。在坊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塞上明珠’的美誉”,这是介绍资源和物产;
  “西夏王陵是银川境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西夏文化的代表……”,这是介绍最著名的景点。
  仿照这个思路介绍即可。

  《西夏建筑研究》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