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

全卷浏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5.【参考答案】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4)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5)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解析】(1)出自必修二;(2)出自必修五;(3)出自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4)出自必修三;(5)出自必修四。辐射面广,(1)(4)跳跃着考查背诵是今年高考的一大特色。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6.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解析】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照应标题。
  17.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18.答案:(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 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 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19.答案:B、 D。
  【解析】“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瓦萨卡是出于维护伤者利益而骂人,恰恰说明他正直,是有教养的表现。D.“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于文无据。
  20.【解析】今年恰逢鲁迅去世70周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西方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这几个人,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歌德,美国的惠特曼等等。”虽然鲁迅去世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对我们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鲁迅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他的思想与精神,应该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民族不竭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坐标。基于此,重视鲁迅的价值;以文化的自觉,引领学生走近鲁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们心上”(钱理群语),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责任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江西高考考查“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让学生们学着走进鲁迅这一文化名人,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对鲁迅作品(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三《祝福》,必修四《拿来主义》,《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精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的研读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普遍的反映是鲁迅作品不容易读懂,原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距离今天的时代较远,学生对鲁迅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缺乏感性知识,从而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要扭转这种现状,让学生能够感受鲁迅,走近鲁迅、理解鲁迅、热爱鲁迅,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以境生情,才能情真意切,“大情大爱”的鲁迅形象才能立体丰满地矗立在学生的心目中。今年高考小作文的考查形式无疑是一种极好的尝试与导引。
  大家可以参考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19课《一面》。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节选自《一面》阿累)
  21.【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孟子•尽心下》)
  【审题】材料中说“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前一句话是说我们“应当”赋予三乐以时代的新意;后一句的重点是“选择”,即暗示我们作文不应该选择其他快乐来阐述。
  【解析】今年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写作这一块的考查上略有变化。设计了一道综合性“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语言表达,分值15分,字数200左右。将大作文减少10分,为50分。字数由原来的“不少于800字”降至“不少于700字”,目的是提高语文试卷的效度和区分度,提高语文命题对整个高考的贡献率。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正是沿着“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命题趋向而设置。给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不少。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当然材料的选择与《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相呼应,体现了新高考的特点。
  《孟子•尽心下》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的快乐,也是那么简单实在,与金钱地位的悬殊无关,与治理天下也没有关系。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孟子把诚信看作做人的根本,作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他指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由求诚而达到诚的境界,便可以达到与天道合一。 诚信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反观现实,诚信却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为缺失的道德规范。在功利和利益驱动之下,弄虚作假成为社会的思想瘟疫,无处不被荼毒污染,民众对政府官员失去信心,学生对学校及老师失去信任;那些公众人物、明星往往被斥为道德缺陷者,而陷入网络暴力的围殴之中。总之,在这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里,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的呢?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因此,孟子从自己成才之路,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我仿佛看到这位伟大的智者,在对他的学生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又仿佛看见他白发须髯,看着学生们代代才人辈出,而闭目颔首,一脸的自得,这便是人间事业的最高境界。不过,孟子所指的教育,不但是针对青年学子,而更多的是对老百姓的教化,通过启蒙天下蒙昧之心,而达到治理天下之目的。孟子在哲学上主张性善论,他认为,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也就肯定了社会教化的重要作用。不管是圣人,还是群氓,教化是保持他们心智纯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总之,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角度提示】
  议论文——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到,孟子的君子三乐,体现了人生追求实在而高远的境界。因此,孟子认为,君子如怀有这三大快乐,如果得到了,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到比当帝王还要多的快乐。孟子认为,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孟子的君子三乐,应该是所有生活的人们所追求的简单快乐,所应该求索的人生目标。
  也许有人会认为,孟子的君子三乐,看起来平实无奇,缺乏雄心大志。但是,如果以孟子的君子三乐,来对照我们的言行和思想,便觉得格外空虚浮躁。以孟子的平实,来反衬出今人的浮泛;以孟子的伟大,映出了今人内心的渺小;以孟子的胸襟宽广,窥见今人的狭隘;通过吸收孟子的思想,来丰润自己精神的田地,从而获得人生快乐都是我们可以议论的角度。
  第一乐可以提炼出观点有: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与人相处,和谐社会。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愧对于天,愧对于人的罪恶下场正可以反衬诚信做事,正直做人者的快乐。
  第三乐是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记叙文—— 写关于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的故事;写关于诚信、为人坦荡之乐的故事;写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之乐的故事等。
  【注意】不应该把文章写成了以“平安”“诚信、坦荡”“教育”为话题的作文,而应该以“平安”“诚信、坦荡”“教育”会带来的“快乐”为重点写作。只能选一乐写,不能写两乐或三乐。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