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福建省漳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福建省漳州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许多城市仅在超短时间内就有了数倍甚至十数倍的扩张。“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分享着城市生活或准城市生活。但一种“城市的农村化”的奇特现象也愈发凸显:整洁干净的街道变得拥挤肮脏;静谧的生活环境变得喧嚣混乱无序。
  “城市的农村化”现象带有逆文明的色彩,是用使文明倒退的力量拖曳着社会进步的脚步,用落后的生活习惯和态度甚至思维方式“改造”中国原有的城市生活品质和风貌!
  可对此现象,人们仍停留在摇头叹气的浅层次上。还不得要领态度的背后有两个因素:一是把此现象的出现统统归咎于道德缺失、修养不够、见识不多、素质低下。有些具体主管部门常发些口气强硬的治标不治本的文件,但仍无法把控一些地区愈演愈烈的势头。二是国人自古就有的“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信念,也懈怠了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创造性思维。
  老祖宗朴素的唯物主义意识不可否定,但逆文明现象的滋生绝非偶然。它其实是刚进入市场化社会的中国必须认真应对的规律性现象。社会学的一个原理告诉我们:在重大社会变迁中,物质文化的变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并非同步,往往是后者落后于前者。
  一个社会要实现重大历史进步与转型,往往要经过三个层面的变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
  器物层面的变化可以理解为经济、科技等显见变化。制度层面的变化则表现为新制度的建立、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制度对于人们在职 业、商业和社会方面的行为刚性约束力,使社会每一个成员对是层面变化的感受更明显。但真正可使一种社会变化获得文明标志、取得真正历史进步的“毕业证”,还要靠第三层面的变化。即一种新文明在全社会的最终形成与固化。
  研究证明,精神层面的变化与另两层面不同步,且总处在脱节或半脱节状态。一位老艺术评论家曾不客气地抨击如今中国艺术界的某些负面现象:追逐金钱、粗制滥造、形式奢华、内容贫乏、众多伪劣作品充斥市场。他感慨中国艺术怎会落到这般田地,喊了几十年的“双百方针”怎会出现社会欣赏水平大为下降的趋势?
  其实,党的领导人在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窑洞里就明白了中国文化须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一方针的道理。当时周恩来等人归此方针,在物质基础甚薄弱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各种兼顾中西文化的各类文化事业。这是领导人们人大力缩减社会发展中文化落差的一种自觉。若我们不能像周恩来对“文化滞后”有效把控,以“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引导公众精神文化的自发性流俗倾向,“文化滞后”的危害就不仅是精神与器物、制度层面不同步的差距,而会给文化倒退洞开大门,让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受到重创。
  一个社会精神层面的变迁绝不可任意妄为。不掌握其发展规律定会受到无情惩罚。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同样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异象与乱象,中国须警觉。
  (摘编自秦晓鹰《逆文明现象与文化滞后》)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城市的农村化”的表现一项是
  A.随着许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相当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文明程度等还无法完全适应城市生活。
  B.“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虽然身份变了,但生活习惯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的一些行为与城市文明显得极不协调。
  C.“新”来市民用落后的生活习惯、态度和思维方式,给中国原有的城市生活品质和风貌造成破坏,并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D.近年来,各地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对“城市的农村化”这种逆文明现象缺乏从社会的历史进步与转型的层面去认识,所以治 理起来相当困难,常常是治标不治本。
  B.在社会大变迁中,器物层面的变化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变化并不同步,一般在属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层面变化之前实现。
  C.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使新文明在全社会范围内蔚然成风,这象征着社会变化取得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D.民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流俗倾向具有自发性,如果能像我们党四十年代那样发展文化事业,就可能有效缩减经济发展与文化的落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农村化”的逆文明现象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其发生有既定的规律,因而也必然是无法治理的。
  B.中国艺术界存在诸多负面现象,实际上是当下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变化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处在脱节或半脱节状态的反映。
  C.周恩来等人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方针,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说明“文化滞后”的现象是能够有效把控的。
  D.文中用“劣币驱逐良币”作类比,说明“文化滞后”现象若不扼止,文明人可能被不文明者同化,“文明逆流”终将出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微笑在瞬间北溟我曾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怕孤独而且还乐于享受孤独的人。孤独时,自己的心就像大海、像草原,任思想、任想象、任各种各样的情感游弋、驰骋。我不喜欢交际也害怕交际,宁愿封闭自己,固守属于自己的一方孤独。但是,那次在南行列车上,我发现了一个陌生的自我——一个希望走出孤独的自我。
  大年三十,我乘上了南去的列车,换了票,找到铺位,草草地安顿一下就躺下了。
  一觉醒来,我略略扫视一下车厢中我住的这个单元,连我在内只有两位旅客。那一位卧在我对面的铺位上,用毛毯蒙着头,委屈地蜷缩着。
  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的灯显得更亮。这时传来那位蒙头旅客吃“年夜饭”的声音,我很好奇这位蒙头旅客是什么模样,恰巧他慢慢翻过身来。
  令我惊讶的是对方竟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孩子,一身学生装束,显得清新淡雅。这时,她也在注视着我,目光有些犹豫,有些羞怯,在对视的一瞬间,我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尤其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我在心里已经这样做了,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用完餐,我找出一本书漫不经心地翻着,心里却在猜测着这位女孩子在这种时候出远门的意图。她显然不像我,一看便知是单位里的“出差模子”,行装简便,一上车倒头便睡。她是探亲?旅游?还是赌气离家出走?我不安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她眼睛怔怔地盯着漆黑的窗外,神情像她的心思,令人捉摸不透。但我似乎看出了她内心的一片孤独。
  书上的话我一句也没有读进去,恻隐之心鼓励着我去接近她,和她交谈。可是她羁留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全无理会我的意思。我突然发现,我想接近她,和她交谈的动机中,蛰伏着强烈的想排遣自己的孤独的潜意识。
  我决定鼓起勇气给那个女孩一个微笑。但是,那个女孩子已经躺下了,仍用毛毯蒙着头,仍蜷缩着。明天吧,我发誓明天不仅要对她微笑,还要问候一声“新年好!”子夜时分,远远传来阵阵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我心头一热,这些爆竹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希望啊。正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希望的支撑,人们才能在孤独中活着。
  阳光透过车窗斜射过来。那个女孩已经起来了,正侧脸看着窗外。列车出隧道,阳光正好照在那个女孩子的脸上,松软的头发面部的茸毛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静静地欣赏着,觉得像一幅画。女孩子似乎觉察到了,突然回过头来。这本是我向她致意的最好时机,可我却因猝不及防而掉转了目光。
  午后,我悄悄地在纸上写了“新年好”3个大字想置于她能看到的地方,但最后还是将它夹进书里。整个下午我都在自责,感到孤独难以忍受,却没有力量自拔;渴望坦诚,又缺乏付出坦诚的勇气,这正是我的悲剧性所在。
  当列车缓缓驶进终点站时,夜色已笼罩。她几经努力终于将箱子拉了出来,微微喘息着转过身来,并惊讶地发现我竟 一直站在她身后。我想,我一定是对她微笑了,没有强迫的成分,笑得很自然,她立即回报了一个羞怯而感激的微笑。
  下车后,我为她招了一辆出租车,并帮她把行李安置好,她默默看着,有些茫然。等她坐进车里 ,我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书,抽出那张纸条递给她。她展开一看,有些激动,也从包里拿出一张叠得方方的纸条递给我,原来也是“新年好”。
  车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里已噙满泪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次与女孩有了正面交流的机会,“我”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可是,因为顾虑和习惯,“我”错过了这个机会。
  B.第二次有了交流机会,“我”却猝不及防地掉转了目光,写出了“我”明明想和“她”交流,却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矛盾情态。
  C.小说讲述了一个车厢偶遇的故事,在特殊的时间、封闭的空间,细腻而真实地描写了两个陌生的旅人的心灵交会,情节波澜起伏。
  D.小说结尾“我”用最后的努力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暖的结局,两张写着“新年好”的纸条,使这场偶遇平添了温暖和美丽。
  5.小说主要以列车的车厢为中心叙 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车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里已噙满泪水”为结尾,小说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