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既平蜀,蜀宫人有入掖庭者,帝阅其奁具,得旧鉴,其背有“乾德四年铸”字,帝大惊,出鉴以示宰相,皆不能答。乃召学士陶伴、窦仪问之,仪曰:“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帝乃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由是益重儒臣。赵普初以吏道闻,寡学术,帝每劝以读书,普遂手不释卷。
  开宝五年,皇女永庆公主出降。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帝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又尝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乘以出入?”帝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帝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军校史王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帝,按验皆实,由是信之。累迁马军都军头,渐肆威福。时德州刺史郭贵权知邢州,国子监丞梁梦昇知德州。贵之族人亲吏,在德州颇为奸利,梦昇以法绳之。贵素与珪善,遣亲信至郝,以其事告珪,图去梦昇,珪悉记于纸,将同便言之。六年,二月甲申,帝从容言:“迩来中外所任,皆得其人。”珪曰:“今之文臣,不必皆善。”乃搜怀中所记以进,曰:“祇如梁梦昇权知德州,欺蔑刺史郭贵,几至于死。”帝曰:“此必刺史所为不法,梦昇真清强吏也。”取所记纸,召一黄门令贲付中书曰:“即以梦昇为赞善大夫。”既行,又召还,曰:“与左赞善大夫,仍知德州。”珪乃不敢言。
  八年春,正月乙酉,帝御长春殿,谓宰相曰:“古之为君者,鲜能无过。朕常夙夜畏惧,防非窒欲,庶几以德化人。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失,曾不愧耻;岂若不为之,而使天下无间言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B.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C.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D.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饰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百姓何仰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掖庭,指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掖为肘腋之意,故宫廷里的旁舍可称掖庭。
  B.出降,专指帝王的子女迎娶或出嫁。因为帝王位处至尊,所以皇室子女结婚称降。
  C.中书,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掌管撰拟、缮写之事。
  D.谏疏,条陈得失的奏章。疏本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引申为进献帝王的奏疏、奏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在宫里发现一面“乾德四年铸”的旧镜子,遍访群臣,都不知所以,只有学士窦仪道破了“乾德”年号的来历,让太祖对儒臣更为器重。
  B.赵普虽然是小吏出身,但听从太祖的劝告,勤奋读书。在处理立功者升迁一事时,能够义正词严,犯颜直谏,最终太祖放弃个人嫌恶,接受了劝谏。
  C.宋太祖虽贵为天子,但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格。水庆公主穿着贴绣铺翠襦进宫,他当即命令她交回衣服,并且从今以后不要再穿这样的服饰。
  D.史珪倚仗太祖信任伺机中伤梁梦昇,太祖不为所动,赞赏梁梦昇的作为并擢升他至左赞善大夫,且继续担任德州知州,因而郭贵的阴谋没有得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珪廉得数事,白于帝,按验皆实,由是信之。
  (2)朕常夙夜畏惧,防非窒欲,庶几以德化人。
  14.与宰相谈话时,宋太祖引述唐太宗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辛弃疾将迁新居不成①,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②,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③。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②《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③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5.下列对这首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词人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形象。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明词人决意在此结庐,享受村居生活。
  16.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为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天地万物为宾客来陪自己纵情畅饮,豪迈之气溢于言表。
  (3)在古诗词中,常借“流水”的意象来抒发王朝兴废之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小的冰墩墩,咋就有这么大的魅力?原因在于冰墩墩是将大熊猫 的形象与富有科技感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乍一看是冷的,但实际上它给人一种萌萌的、可爱的、温暖的感觉。在一冷一暖、一硬一软之间,传播着爱心。
  设计过程是一次化蛹成蝶的蜕变。设计团队去了二十几趟北京,但方案始终 ,总在一遍遍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冰糖葫芦方案最打动评委,并被确定为重点修改方案。冰糖葫芦是北方小吃,有接地气的文化属性,关键是它身上的那层冰壳糖衣,跟冰雪运动关联上了。这就是“冰壳”的灵感来源。不过,它毕竟是一种小吃,承载不了一个大国的形象而且它对国外民众并不熟悉。最后,大熊猫成为代表中国的 ,因为它是全世界人民熟知和喜爱的中国国宝动物。用大熊猫作吉祥物的最大挑战,就是它的形象太过 。团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熊猫”。最终,冰墩墩形象得以出炉,以大熊猫为内核,( )。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冰墩墩因此得名。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憨态可掬 举棋不定 不二之选 熟视无睹
  B.笑容可掬 举棋不定 上佳之选 司空见惯
  C.憨态可掬 悬而未决 不二之选 司空见惯
  D.笑容可掬 悬而未决 上佳之选 熟视无睹
  19.填入下列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冰糖葫芦的造型保留了冰壳 B.冰壳保留了冰糖葫芦的造型
  C.造型保留了冰糖葫芦的冰壳 D.保留了冰糖葫芦的冰壳造型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