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有的能引发暴雨,有的甚至能摧毁建筑。但它们的破坏力和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的风暴比,那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在木星北极上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八边形风暴,八个超级风暴围绕着一个中心风暴不断旋转,而且每个风暴的风速都超过了每小时300千米,这比地球上的十二级台风还要快。科学家认为,木星两极的风暴速度较慢,其他部分的旋转速度比两极快得多。在木星大气层中,彼此相邻的部分,② ,就会形成几何风暴。
  而土星看上去就格外宁静安详,但是每隔30年总会出现一个超级风暴。那是一片高耸的雷暴云,宽度超过地球,高度达到250千米,每小时600千米的狂风和噼啪作响的蓝色闪电,让它成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没错你可以把此刻的土星想象成一座巨大的大山,来自核心的热量使它内部的压力不断积累,而这些风暴就像压力阀,当阀门支撑不住内部的力量时,就会突然喷发形成雷暴云。③ ,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来自土星核心的热量使它内部的压力不断积累,最终突然喷发,形成雷暴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所谓“直而温,宽而柔”,意思是耿直者加以温和,宽厚者加以明辨。而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可见,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
  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
  2.C
  3.C
  4.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类比,阐明两者的成熟都是社会经济生活改变的曲折反映;引出“风景”与“山水”的比较,指出古代中国只有山水画没有风景画。
  5.①中国山水画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画,不是写实的风景;
  ②中国山水画受“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响,是人的精神的体现,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中唐前后……于是山水画诞生了”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选项忽略“似乎”这一限制词,且文中说的是“独立”,选项说的是“诞生”,二者概念不同。
  C.“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是地主士大夫,没有“门阀士族”。
  D.“直接反映”错误,文中说的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 “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便创始于此”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可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只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但不代表就是最古老的绘画,无法说明“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基本音调”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
  A.“乞求无得”是归的原因,“满面风霜尘土气”是归的状态,由此可知,应是失意而归,一生偃蹇的遭遇写照。不合要求。
  B.由“临镜”“红颜”可知,诗歌的主人公应为女子,“自惊岁暮频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展现的是时不我待、红颜易逝的担心。不合要求。
  C.“水影山光”“春风波上”“垂垂烟柳”展现画面美好的景物,“听渔歌”“好着轻舟一钓蓑”则体现了诗人对渔人寄情山水的快活 、自由之情的向往。与“基本音调”的内涵相合。
  D.丑石半蹲如猛虎下山,长松倒卧如同水中游龙,是豪放的气概,与“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不合。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话题是中国山水画,提及“欧洲风景画”“西方风景画”应该是为阐述中国山水画服务。
  材料一第三段提到“欧洲风景画”。由“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可知,这是说欧洲风景画成熟与资本主义的原因,而“如”意思是“像”,“这”指的是前面所说的“中国山水画”,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和“欧洲风景画”二者在成熟方面是有相近性的,二者放在一起构成类比;结合“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可知,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欧洲风景画”,它们的成熟都社会经济生活改变的反映。
  材料二第三段一开始提到“西方风景画”,“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接着下文说“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由此可知,因为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引出了下文“风景”和“山水”的比较,如“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以此说明古代中国只有山水画而没有风景画。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的原因,然后分点作答。
  由材料一第二段“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第三段“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可知,这些士大夫在山水画中所描述的画面是他们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与现实生活、场景是有距离的,并非写实。
  由材料二“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可知,因为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山水画体现的是人的精神,而非客观的地貌图像。
  所以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
  6.C
  7.D
  8.以“桂花香”渲染了喜庆祥和的氛围,以“金秋时节”映衬了老人的桑榆晚景;同时引出了下文马家办寿宴的情节。
  9.忘了长寿秘诀,顺其自然就是独门绝招;忘了夫妻争执,家庭生活才能和谐美满;忘了年龄寿限,活好当下就是长寿之道。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象征着马老爷子因与老伴饮食习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分析错误。从第六段可知,马奶奶扔掉芥菜疙瘩是因为听信营养专家的说法,避免吃腌制食品的老马得病,这是养生“惹”的祸,不是“饮食习惯”的问题。
  B.“细致刻画了马奶奶活到老学到老的年轻心态”分析错误。马奶奶不断调整饮食习惯,是因为她不断听取不同营养专家的健康建议,从健康饮食的角度照料老马,表达了她对老马的关心呵护,不是表现她活到老学到老的年轻心态。
  D.“说明大办寿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分析错误。坚持在高档酒店订酒席,是为了隆重和热闹。。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现了老两口热爱生活的精气神”分析错误。马奶奶是听信了专家的分析才给老马烧出了这么多好吃的菜,目的依然是为了老马的身体健康,不是体现热爱生活的一面。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子非常简短,“一年一度桂花香,又是金秋时节”,“桂花”一般在九、十月间开花,此时正是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喜庆的季节。此处用“桂花香”既点出了时间,又渲染了喜庆祥和的氛围。
  同时,“金秋时节”也具有象征意义,“金秋”代表着收获,此处是形容马家老爷子夫妇幸福的晚景。这一句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在小说中引出了下文马家办寿宴的情节。
  9.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小说以马老爷子的一句话结尾,“老子忘了”,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马老爷子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人的寿命自己是无法掌握的,所以,长寿的秘诀也是无法传授的。马老爷子在生活中与马奶奶也是经常磕磕绊绊,他对于所谓的养生也并不在意,所以,马老爷子此处一句“老子忘了”,是表明自己并没有什么长寿秘诀,顺其自然就是独门绝招。
  同时,这一句也是对在生活中与马奶奶的磕磕绊绊的总结,夫妻间的矛盾很难避免,但不要将其当成一件大事,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平常的生活中,忘了夫妻争执,家庭生活才能和谐美满。
  最后,“老子忘了”也是马老爷子对长寿秘诀一个总结。不必总是计算自己的年龄,一个人要活在当下,当下的幸福才是幸福,当下的生活才是生活。所以忘了年龄寿限,活好当下就是长寿之道。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