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0.DIM
  11.B
  12.C
  13.(1)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施行自己的治理办法,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
  (2)巫马旗穿着粗布破衣到宣父去观察教化施行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得到鱼却扔回水里。
  14.①宓子贱很早就掌握了孔子“以诚做事”的治理理念。
  ②宓子贱善于预判,以掣肘的办法使鲁君醒悟,提前消除了执政干扰。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就为此发怒。官吏对此很憎恶,告辞请求回去。
  “吏书”作主语,“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善”作谓语,中间不停顿,“不善”后停顿,故选D;
  “宓子贱”作主语,“怒”作谓语,“为之”作状语,中间不停顿,“怒”后停顿,故选I;
  “吏”作主语,“甚”作状语,“患”作谓语,“之”作宾语,中间不断开,“之”后断开,故选M。
  故选DIM。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微”,假如没有;/微贱。句意:如果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
  B .“含义相同”错误。文中的“遽”意思是“就”;/“遽扑之,入石穴中”的“遽”为“立刻”。句意:难道君主就一定能领悟到吗?/(成名)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
  C.正确。
  D.正确。句意:刑罚在后;/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渔者在严酷刑罚的震慑下放掉小鱼”错误。原文“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的意思是他能让百姓背地里做事时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胡作非为)。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乱”,扰乱;“行”,施行;“数”,多次。
  (2)“短褐”,名词作动词,穿着粗布破衣;“化”,教化;“夜渔”,夜里捕鱼。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形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分析可知,宓子贱很早就掌握了孔子“以诚做事”的治理理念。
  根据“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分析可知,宓子贱善于预判,为治理好亶父以掣肘的办法使鲁君醒悟,提前消除了执政干扰。
  参考译文:
  宓子贱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进谗言之人,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治理办法,将要告辞离开(国君)的时候,向鲁国君主请求他身边的两个官吏和自己一起去。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就为此发怒。官吏对此很憎恶,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干不了就别勉强,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宓子(这个人)不可以给他书写。”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了让我们书写,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我们)写得不好却又很生气,官吏都讥笑宓子,这就是我们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叹息道:“宓子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我扰乱宓子,使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治理办法,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于是就派宠爱的人让他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决断去做吧。五年后再谈论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于是才能在亶父实行自己的治理办法。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布衣服和破旧的皮袍到父去观察教化(施行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得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捕鱼的人,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为什么呢?”(捕鱼的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里的是小鱼。”巫马旗回去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百姓背地里做事时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胡作非为)。请问宓子是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内心真诚的就能在外显现。宓子一定在亶父实行这个治理办法了。”宓子能够实行这个治理办法,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鲁国君主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准备。事先有准备,难道君主就一定能领悟到吗? 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三个月的婴儿,官位爵禄在前,不知道羡慕;刑罚在后,不知道厌恶;慈母的爱,却能明白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又何况是有血性的人呢?因此凡是劝说别人与治理百姓的事情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很悲哀的言语,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很愤怒的言辞,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百姓不赤诚,就不能感化人心。
  15.D
  16.①中间两联都是承接首联内容展开,重在具体描写这幅画作中苍鹰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②颔联侧重绘其貌,抓住画面上的“拟身”“侧目”等细节,辅以想象和比喻,把画中之鹰形象写得活灵活现。
  ③颈联侧重绘其势,借助假设和想象,写苍鹰如果摘掉缚绳即呼之可起,借助作者观画的感受写出了画中之鹰的气势。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较好地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错,本诗有“顿挫”而不“沉郁”,诗歌借画中鹰抒发诗人嫉恶如仇的情怀,也表达诗人的凌云壮志。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中间两联都是承接首联内容展开,“画作殊”指画中苍鹰凶猛不同一般,诗句重在具体描写这幅画作中苍鹰形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中间四句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侧重绘其貌,辅以想象和比喻,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颈联两句借助假设和想象,用真鹰来作比拟,侧重绘其势。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17. 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项脊轩志》);
  示例二:桂影斑驳,风移影动(《项脊轩志》);
  示例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
  示例四: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
  示例五: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忆江南》);
  示例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毫”“倚”“膝”“斑驳”等。
  18.C
  19.未使用借代。原文只是判断了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表达作者对淄博烧烤的赞许;但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
  20.在一个偌大的贵族院落里,一人慢慢地转动着烤串,一人用扇子徐徐地给“碳火”加着温,香气伴着旁边舞女曼妙的舞姿氤氲开来,清风就这样醉满了院落。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及用法的把握能力。
  ①与③处的“一”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如“一卷”“一拉”,后面紧跟动作的结果;
  ②处的“一”是量词,如“一个”“一段”;
  ④处的“一”与“起”合起来是“一块”的意思。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可知,似乎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是对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的判断,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味道,即淄博烧烤的赞许。借代这一手法指的是用特征来代指本体,而这里面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所以并未使用借代这一手法。
  20.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在图文转化的时候,要分析出图中所具有的要素。汉画像石《庖厨图》中描绘的是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些人物,其中两个人围绕着一座小烤炉,一个人在慢慢转动着烤串,一个人在拿着扇子慢慢着煽动着火焰,给“炭火”加着温。旁边是一些舞女在跳舞。在图文转换的时候要围绕话题不要丢失其中的要素。然后题干还要求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清风就这样醉满了院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