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既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短命夭折,也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改性变种,不仅在古老的中国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对此,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治理办法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摘编自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历史与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颇具特色、富有深度的发展哲思与民生智慧,这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卓识与思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独具的文化优势。
  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历史性完成,不仅破解了如何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代化建设跃升的世界性难题,也在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整体视域中体现为对中国文化哲学及民生思想自“小康”到“大同”的升华与修缮。“大同”和“小康”一直以来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发展追求,其“皆有所养”“以设制度”的思想内核与价值旨趣同共享发展理念在本质上相契合。综观中国传统社会“大同”思想的演化脉络,从孔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构想,到朱熹、二程“为政以德”“义利之辨”以及“安养人民,以厚其本”的哲学阐析,乃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明晰映现“大同”概念在不断演变,被时代赋予更多的思想意蕴,孕生了中华民族对社会共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向往,涵括了建构分配公正平等共享社会形态的政治意向和民生图景。与之相应,“小康”概念同样得到丰富拓展,已经从“民劳亦止,汔可小康”的言辞中焕然一新,转变升华为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蓝图、建设历程和现实任务的重要概念,成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话语,完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典范,澄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最直接、最广大的民族文化源流和价值基础。
  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展现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等治世观、民生观和发展观中,体现了对“大道之行”“以民为本”等文化价值追求的赓续和发扬。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又能够被概括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传统文化政治智慧、民生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资源等为源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造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方法要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精华的内在联结有机结合,彰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民族治世观、发展观和民生观赓续转化的高度文化自信;从人类文明发展与民族文化赓续的历史实践高度来看,共享发展深切蕴含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展现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求索现代化的恢宏历史叙事,凸显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蔚为大观、兼收并蓄的风格气派,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恒志笃行,为万世开太平、追求世界大同的高尚品格和历史担当。
  (摘编自白兮《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一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这一历史奇迹,就只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其中的原因。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相融通,故而其进入中国后能扎根大地、开花结果有一定必然性。
  C.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D.共享理念与其他各项新发展理念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并未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
  B.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因此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
  C.相较于西方文化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哲思在支撑实现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上有独特的优势。
  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转化和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泉源。
  3.下列选项中,其观念与材料二观点契合度最高的一项是( )
  A.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B.《抱朴子》:“盖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
  C.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以人为本”理念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为工农谋幸福的理想中。这一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被持续发扬光大且已变成生动现实,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代化道路称为“中国式”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李存葆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
  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
  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
  “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
  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
  “啥?!”我心里打了个寒悸。
  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
  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
  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
  “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
  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
  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
  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
  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碴碴了……
  “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捧……
  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梁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大动肝火啊!
  ……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
  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
  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
  大娘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子,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
  我们一看,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
  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
  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
  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
  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
  ……
  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大娘!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
  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
  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撸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
  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领了,全都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不上眼……”
  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上了车……
  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
  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
  (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喳喳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的原因。
  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的两沓钱,550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那70元可能是凑起来的钱。
  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的情节来看,梁三喜遗书中应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关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的崇高形象。
  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
  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神圣的主题。
  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
  9.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神的笔触”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