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21.示例一:根据人工智能推荐的元素组合编辑液体进样站的参数,让名为“小来”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帮助进行实验。
  示例二:以人工智能推荐的元素组合为依据编辑液体进样站的参数,让名为“小来”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帮助进行实验。
  22.①如何创制芬顿催化剂
  ②程序就会给出答案
  ③可能会无事可做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根据……为依据”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据……”或“以……为依据”;
  二:“名为‘小来’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帮助进行实验”偷换主语,应在“名为”前加“使”。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句,整个第一段介绍了创制芬顿催化剂的方法,因此首句的问句应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因此可填:如何创制芬顿催化剂;
  第二句,根据后文“程序提供的答案来自自主研发的文献机器阅读系统”分析可知,上一句中应介绍科研人员在人工智能程序中输入问题后,程序就会给出答案,因此可填:程序就会给出答案;
  第三句,前文说“机器化学家”的出现,让化学家们解放了双手,同时也有弊端,给未来的化学 家带来担忧,即“可能会无事可做”,因此可填:可能会无事可做。
  23.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写《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替在战场上牺牲的儿子还债。材料第二段由老人“不是要什么,而是还什么”的做法引出现实中一些人只知道“要什么”,而弱化了“还什么”。
  材料中对象主体是“梁大娘”,矛盾的焦点在于儿子“壮烈牺牲”与“依然帮儿子还债”。很显然,按照常理,梁大娘完全可以借儿子牺牲而向部队或国家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表达诉求,但她首先想到的是“替儿子还债”。
  “要什么”与“还什么”是一对矛盾,面对类似矛盾,现实中很多人要么只考虑自己应该“要什么”,而完全忽略了自己应该“还什么”;要么明明知道自己应“还什么”,但却在应“要什么”面前刻意弱化应“还什么”。这层意思其实在审题中非常关键,这是写作任务中“结合个人成长”的两个关键触发维度:“掩盖”,也就是只强调前者而从不考虑后者,是现实部分人面对类似矛盾只以自我利益满足为价值导向的真实写照;“弱化”,是把前者看的比后者重,是现实中部分人颠倒了二者轻重关系的真实写照。比如,在家庭中,很多孩子只知索取,而从不考虑付出,就是第一种情况;而把索取索取看得重于付出就是第二种情况。看似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但从理性思维的角度,这两种情况在性质、程度上还是有根本不同的。
  显然,“要什么”与“还什么”作为由梁大娘儿子牺牲后首先想着还债而引申出的矛盾对立概念,在生发感悟的过程中,可作更广义的联想,能作更广义的理解与阐发。现实中,我们在很多情境下都会面临类似的抉择:一方面是自己应得,另一方面是自己应做的。材料中的“要什么”与“还什么”,是口语化表述,最好能从中提取出一对同质化书面语概念来展开写作,如“应得与应做”“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回报”“主张公共权益与履行个人诚信”“利益主张与私德践行”等等;也可以提取到一些很深刻的命题,诸如“履行诚信义务,是否需要附加条件?”“梁大娘的行为,是否让越来越强调个人利益主张的我们深感惭愧?”等等。本题立意的限制性就体现在“要什么”“还什么”上,但开放性也正体现在其引申义的多解上。
  此外,梁大娘面对的是部队(国家),而现实中我们发生这种抉择也未必仅仅是面对国家或社会。有时面对家庭和他人时,一样也会有这种矛盾化的抉择。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往往强调家庭应该为我们做什么,却很少首先想到我们应该向父母还什么;面对人际关系矛盾,我们往往过多强调别人对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却很少想到我们首先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阐发,也给了作文很大的行文空间。
  写作时,整体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主体安排成并列结构:第一层写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给他人更多些,给自己可以少些;第二层写处理个人与家庭关系时,给家庭更多些,给自己更少些;第三层写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奉献给国家更多些,个人要求更少些。
  立意:
  1.多些回报,少些索取。
  2.处理好应得与应做的关系。
  3.多尽些义务,少要求权利更好。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