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福建省宁德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福建省宁德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3分)
  16.(6分)
  ①本诗写景侧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其时诗人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
  ②《念奴娇·过洞庭》写景侧重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词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表达了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错误。“寒惊乌鹊离巢噪”以夸饰明月之皎洁冰清,乃侧写烘托。并非是因天气寒冷。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写洞庭湖写景的侧重和用意:首二句描述秋夜月光下,辽阔的洞庭湖一派洁白景象,为总体概写,此下三、四两句即细写。第三句写明月如沉浸湖中潭底,乃写月之倒影,第四句刻画湖波银光闪烁之月景,乃写月光照射湖面之光耀景象。五、六两句以“乌鹊离巢噪”,“蛟龙换窟藏”以夸饰明月之皎洁冰清,乃侧写烘托。末二句则为联想之辞,以琼楼玉宇挹酒浆之仙宫情景,以写皎皎明月之美好。
  写景侧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
  其时诗人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
  《念奴娇·过洞庭》写景的侧重和用意:“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开头三句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静谧、开阔的画面,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还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恬宁。“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二句就隐约地暗示了这种物我“和谐”的快感,一个“着”字,表达了他如鱼归水般的无比欣喜,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露得更加充分。
  写景侧重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此时的天穹地壤之间,一片空明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体透亮。
  词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张孝祥此行,刚离谗言罗织的是非场不久,他有高洁的人格,有超旷的胸怀,跳出“小我”的圈子而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他的“悠然”是在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恬”“藩篱”“塞”“弦”等。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18.D (3分)
  19.(6分)
  ①对传统礼俗的反抗和挣脱 ②一种童年记忆和诗性遗存 ③一方田园上的野花野草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引号表直接引用。A.表强调。B.反语,表讽刺。C.表特殊含义。D.表直接引用,与例句相同。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久在世俗礼仪之中的士大夫们体会到的是‘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可知这里是与“世俗礼仪”不同的,可以填“对传统礼俗的反抗和挣脱”之类。
  第二空,结合前文“是人类原始阶段真实的生活场所和自然本性”可知应该与童年有关,在结合后文“就是回到心灵的故乡,回到心灵安顿之所”可以填“一种童年记忆和诗性遗存”之类。
  第三空,结合“文学创作也可以分为两大类:野性的和文明的,或者说天生的和人工的”以及对陶渊明的了解,可知陶渊明的诗文是野性的、天生的,“生长在”后面可以填“田园”,“自由生长,天然的芳香沁人心脾”的可以是“野花野草”,综合起来可以填:一方田园上的野花野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 (3分)
  示例:①了如指掌 ②口干舌燥 ③翻天覆地
  21. (4分)
  示例:①壮美的自然大观(奇景); ②悠久的历史传说;
  ③独特的风土人情(纳西风情); ④峥嵘的红色历史
  22.(4分)
  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后文“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等可知,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比较熟悉,故可填“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
  第二处,前文说“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后文说“却不知疲倦”,可以推断出讲了多场,因此会出现口干、疲倦的情况,可填写“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觉得干燥口渴。
  第三处,语境强调旅游业推动了石鼓的变化,再根据“早已发生了”可知,是说变化大,因此填写“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可知,石鼓镇景色壮美奇特。
  由“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代”可知,石鼓镇历史悠久,有历史传说。
  由“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可知,石鼓镇有独特的风士人情。
  由“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可知,石鼓镇有峥嵘的红色历史。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一、语序不当,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因此“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应改为“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
  二,成分残缺,“追溯”意思是:追求根源,探索缘由。后文是“诸葛亮南征年代”,是表示时间的,因此应在“追溯”后加“至”。
  故句子改为: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代。
  四、写作(60分)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北方昆剧在新时代复兴的成功尝试,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跨界融合”,融入多方元素等可见,昆剧能积极吸取新时代的元素,进行创新性发展进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事例,启发我们,时代既是挑战,又是发展的机遇。北方昆剧的成功启发我们,当勇于接受挑战,同时把握时代机遇,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勇立潮头。行文时当扣住时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辩证关系展开,回答如何在挑战中发现机遇、把握机遇。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时代带来挑战,强者把握机遇。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要勇于直面挑战,逆风而行。二、要敢于接受挑战,善于转变挑战。三、顺应时代发展,勇立潮头,作时代的掌舵手。
  立意:
  1.驭挑战之风,乘机遇逐梦。
  2.化瓶颈为跳板,挑战更是机遇。
  3.守正创新,内外兼修。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