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模拟测试四语文试卷

全卷浏览

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模拟测试四语文试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宣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 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中央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助于维系农耕文化的代际传递,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生活有助于维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走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相互之间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的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将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注乡村的空间形态、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将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
  B.乡村文化建设要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并要坚持农民自主等原则。
  C.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
  D. 乡村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要跟上物质建设的脚步,否则物质文化也难以长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由多种不同景观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B.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乡村生活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所以要尊重农民的基层经验。
  C.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好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就能落实坚持保护好村落这一原则。
  D.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相互之间协作,在协作的过程中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并使其发挥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故宫文创深深地根植于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具有强大的品牌感召力和消费吸引力。
  B.“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民攻坚克难,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C.自2023年5月贵州榕江县“村超”开赛以来,这场乡村足球联赛的热度持续攀升,引发了一场“世界波”。
  D.感动中国人物杨宁突破重重压力,带领村民按照“稻+鸭+鱼”共作模式,探索发展特色水稻紫黑香糯。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答:
  5.传统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密不可分,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为乡村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军树程多宝也不知怎么了,一家老老小小虽然一睁眼就没完没了地苦做,却照样穷得揭不开锅。喜忠想不通的时候,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对着大山放开嗓子,一顿狂吼。
  在给东家放牛的路上,靠着那棵树吼上几声,哪怕曲不成曲歌不成歌,心里也畅快。
  有天,山下突然过大兵,长长的队伍扛着枪,拉着几门小山炮,更多的人扛着大刀、长矛啥的。大兵穿着清一色的蓝不蓝灰不灰的粗布大褂,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让人看着心生暖意。喜忠眼瞅着这支队伍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没过些日子,又看到有些兵下山挑粮。有个中年人模样的带头,挑的担子比后面的兵们挑的还要沉,嘴里唱出的歌子欢快着呢。
  喜忠听人家喊那人军长,更不明白了:军长,那得多大的官!怎么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喜忠的眼神和牛群的目光,开始追随这支挑粮的队伍。喜忠跟在队伍后面学唱他们的歌子。一来二往,喜忠居然学会了几首。①他一亮嗓子,那位军长夸奖他时的表情,像极了父亲高兴时的模样。
  秋天一过,喜忠放牧的那些耕牛都被东家拉到田里抢种抢收。白天里的喜忠,有了好些时间自己打发。可是,喜忠的心跟着歌声飞了,时不时地,总想倚靠着那棵树唱上一段。歌声一起,说不定他又能遇见军长他们呢。
  那天,山下过的大兵里好多人成了伤兵,有几个躺在路旁呻吟,嘴里还唱着歌,仿佛歌声能止痛似的。
  有个医生模样的人看见喜忠,便裁住了他:“你不是那个喜伢子吗?朱军长可喜欢你了!能不能帮我们借扇门板?坡地不平坦,做手术不稳当,仿员要截肢,没门板不行啊!”
  截肢,那就是锯手锯腿啊。喜忠还没缓过神来呢,他接过医生递来的几块钢板,转身跑进山里,借来了一扇门板。等到那扇门板上的血迹快要干掉的时候,怀揣的那几块铜板正热乎着……
  后来,那支队伍悄然钻进了山里,喜忠一个放牛娃哪知道呢,大山深处的那场黄洋界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从这以后,仗越打越远,越打越惨烈。
  有消息灵通的人从城里得到消息,说那位姓朱的军长带着队伍一路往西南撒退了。
  后来,井冈山的人才知道,朱军长和队伍的那次撤退,其实是战略转移,史书上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些,喜忠自然是不知道的。②当时的他,只记着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一脸慈祥地叮嘱:“我们为穷苦人打天下,流血牺牲算什么?很重要的一条是守纪律:守纪律的军队,得民心得天下。”
  对,咱都会唱军长教的歌了,当然得守纪律。当时喜忠只想快点赶回去,给老乡上门板:虽然军长没有答应让咱当红军,咱守一回纪律,将来也算是当过红军的人啦。
  没想到的是,那扇门板一时上不回去。喜忠背回来时,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门轴那端折了一截。“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两项,喜忠想起来了。他连忙递上医生给的几块铜板,但那个老乡根本不敢接:“喜伢子,你可把天捅了个窟窿。东家以后不会让你放牛了。”
  东家真的不雇喜忠放牛了,喜忠只得进山打柴。
  累了的时候,他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唱上几嗓子。
  哪知道这边刚一唱,就引来了几个黑洞洞的枪口。那几个陌生人,喜忠不认识。一声“犬吠”炸雷一般响起:“别唱了,再唱一句,老子崩了你!”
  “就唱!就唱!”倚靠在那棵树上的喜忠,真不知道哪来的劲儿,他怒吼出的歌声如奔涌的潮头,冲得对方腿肚子一抖一抖的,差点站不稳了:
  太阳出来一地红
  穷人光景满眼红
  铁心跟着朱毛红
  星火燎原万山红
  …
  “砰——”嘶哑的声音从其中一个黑洞洞的枪口逃窜出来,淡淡的青烟飘曳着,有了些蓝,还有了些红。
  喜忠细细的身子滑向大地的时候,③脑海又闪过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
  鲜血沿着树干流淌,染出了一地鲜红,历经多年,永不褪色。
  后记:
  1956年的秋天,一位肩挂陆军少将军衔的将军奉命到井冈山一带调研卫生防疫工作时,突然间若有所思。
  将军有个请求:能不能带他到喜忠牺牲的地方走一走?
  这位从红军医生一路成长起来的将军,时任某大军区后勤部部长。
  陪同人员里,有该县的地方志编写人员小陈。小陈向将军汇报了喜忠牺牲时的经过。
  将军的眼睛蒙眬了,语气低沉了许多:“我记得有这么个喜讶子,需要的话,我可以作证。1928年秋天那会儿,一场遭遇战过后,就是这个喜讶子,给我们扛来了一扇门板,多亏了这扇门板啊。实不相瞒,部队实在付不起租门板的钱,当年给他的那几块铜板,还是朱老总攒下的伙食尾子,交给我们医院以备急用的。那时候的井冈山四面环敌,几天吃不到一点儿盐味,苦啊!朱老总经常亲自下山挑粮。”
  一行人来到喜忠当年倚靠的那棵树旁,如今的它几人伸开臂膀都抱不过来,树下的那圈土,几十年下来,依然红彤彤的。
  “为了保护好这棵树,县里想征集树名。”小陈说。
  “我们当地人早就叫惯了,把这棵树叫作红军树。”随行的一位村民脱口而出。
  “可是,喜忠⋯⋯他并没有参加过红军啊!”小陈的嗓音细得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没承想,将军转过身来,朝这棵沉默无语的大树敬了一个军礼:“对,就叫红军树,我们的——红——军——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忠在“那棵树”下唱歌,遇到红军,最后又牺牲在树下,说明他一生所有的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人与物关系密切。
  B.文中“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等语句,都暗示了小说中“大兵”的具体身份。
  C.喜忠牺牲前“太阳出来一地红”的歌声,既突出了他爱唱歌的特点,也说明他在红军影响下思想已经觉悟。
  D. 小说记叙了一个普通少年与红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富有启示意义。
  7.关于文中后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补充叙述喜忠牺牲后发生的事情,与前文中他的事迹相照应,强化其牺牲的意义。
  B. 让将军以当事人的身份回访,意在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后记这部分内容,与当下重走长征路、不忘初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后记部分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前文情节的继续,也明确紧扣了小说标题。
  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写“像父亲一样的军长”,分别表现了喜忠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9. 小说以“红军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