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半支蜡烛》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半支蜡烛》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175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4
  • 质量平均:4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964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6-05-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16-07-06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 选文题目:半支蜡烛 作者: 体裁:小说

试题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半支蜡烛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截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于是,我想,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般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荧屏又出现一个彩色的世界。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结尾一句表现出“我”对众人的不满与自己内心的失落。
  B.作者通过断电前人与人之间的陌生隔膜和断电后人与人互帮互助的对比,揭示现代都市人群相处冷漠疏离的状况,呼吁人性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互助。
  B.小说中提到的“光属于众人”是因为蜡烛并不属于“我”,它属于房间里曾经的旅客,也是因为如此,“我”才分享给众人亮光。
  C.文中将蜡烛与打火机的火苗点燃的瞬间比作恋人的吻,既是表明看见光亮瞬间人们的喜悦,也表明人心在此刻的接近。
  E.“我”说的一句话“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影射社会现实,道出城市中丝毫不存在人情的状况,反衬了蜡烛光中照映出的真情可贵。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2)小说的开头反复渲染“陌生”这个字眼,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3)小说第二自然段,“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这个情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4)全文以蜡烛折射出在寻光过程中人们哪些微妙的心理?你由此获得哪些启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 分)

试题答案:

三、(25 分)
  11.(25 分)
  (1)(5 分)答B 给3 分,答D 给2 分,答A 给1 分,答C.E 不给分
  A.1 分,关门的动作并没有表现出“我“对众人的不满,因为我自己亦未能免俗。B 3分,完整的概述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C.蜡烛并不属于房间里曾经的旅客,而“我“与众人分享的原因,本质上也是因为分享互助的快乐,人性温暖的力量。D.2 分。E.城市中“丝毫不存在人情”,表述过于绝对。
  (2)(6 分)
  ①直接表现出自己一个人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产生的一种陌生感。
  ②从侧面反映出城市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很冷漠。
  ③与后文“停电后人们为找寻光亮,却能打破陌生的隔阂,消除戒备,以至相互帮助扶持”的情节形成反差。
  ④结构上首尾照应,来电了,“我”又回到了城市的“陌生”之中。每点2 分,答对其中3 点即可得满分。
  13
  (3)(6 分)
  ①从情节上来说,没有火柴,我就要走出自己的房门,穿过长长的走廊去找火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从人物上来说,没有火柴,于是在找火柴的过程中引出了一个女性与一个中年男子,渲染了停电后,旅馆内人物的共同心理——害怕黑暗,害怕孤独。③从主题上来说,正是在寻找火柴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彼此不熟悉的人的帮助,体现了为了寻找光亮,陌生人之间可以打破隔阂,消除戒备,互相帮助的主题。
  (4)(8 分)
  心理:①现代城市人的内心对陌生人往往有防备和警戒之心。②当黑暗来临的时候,人们为了寻找光明能打破隔阂,消除戒备,走进彼此,相互帮助,扶持。启示: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截蜡烛,只要我们点燃它,照亮彼此陌生的面孔,内心也会变得温暖,亲切。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交流越来越少,彼此心灵上的隔膜越来越厚,这些都不应该是和谐社会应有的状态。拉近心灵的距离,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微妙心理4 分,启发4 分

  《半支蜡烛》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