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718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05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06-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2-12-26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夏为天子,十有余世 作者出处:汉书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虚词-翻译-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暴|讦|道|几 所考虚词:亡|之|而|或

试题内容: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无道之也 暴:短促 B.所上者告也 讦:揭发
  C.之以德教 道:引导 D.祸及身 几:大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秦为天子,二世而 天下之情与器以异
  B.是故法所用易见 秦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
  C.使民日迁善远罪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D.而所以使民善者异 今言礼义之不如法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顾不用哉 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
  B.皆以积渐然 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
  C.汤武之定取舍审 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
  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
  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10.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6分)

试题答案: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D 7.C 8.C 9.D
  10.答案要点:
  ①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②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③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