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辩才禅师》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辩才禅师》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21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4
  • 质量平均:2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79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2-12-29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 选文题目:辩才禅师 作者:沈祖棻 体裁:小说

试题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辩才禅师沈祖棻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
  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才禅师渴望有人能够了解《兰亭》,渴望遇到“知音”,这是他最终被客人欺骗的重要原因。
  B. 辩才禅师与客人初次相遇时,客人的答话看似随意,实则巧妙,目的是引起辩才禅师的兴趣。
  C. 客人被辩才禅师骂后却并不生气,反而“轻松地笑了”,是因为他得以认定了《兰亭》确属真迹。
  D. 结尾处御史欲言又止,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骗取《兰亭》一事心怀愧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注重铺垫手法的运用。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不同,使后文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不显突兀。
  B. 本文用大量笔墨写辩才禅师的“欢喜”,只在结尾处简略交代他的悲痛,繁笔和简笔的运用更显出人物受伤之深。
  C. 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见《兰亭》后“轻蔑地笑了”,表现了他对得到《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 本文取材历史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主题,暗含对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豪夺行径的冷峻批判。
  8. 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线交织的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9. 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兰亭记》结尾记载: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本文删去这一结尾,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皇帝回到寺庙后认识客人丢失《兰亭》的过程;暗线是皇帝直接骗取《兰亭》未果后,派御史用计谋骗得《兰亭》。②明线表现了辩才禅师的淳朴善良,和暗线皇帝巧取豪夺的险恶形成对比,使主题丰富深刻。③双线交织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9. ①主旨更集中明确。本文侧重批判统治者为一己私利巧取暗夺的阴险;原作结尾则是突出皇帝对《兰亭》的喜爱,与本文的批判主题无关。②情节更加合乎逻辑,前后贯穿。本文皇帝是以暗线方式存在,未正面出场,删去原作中的结尾,情节更加合理。③人物形象更突出。删去原作结尾,以辩才禅师昏倒收束,与前文渲染的人物的“欢喜”形成巨大反差,更能突出人物的悲剧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 “欲言又止”表述错误,根据后文“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可知,不是御史欲言又止,话没说完,而是“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而昏倒”;“心怀愧疚”也于文无据。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 “稳操胜券的心理”错误,客人“轻蔑地笑了”是他故弄玄虚,激怒、迷惑辩才禅师的手段。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由原文“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可知,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将《兰亭》献给皇帝回到寺院后,御史前来欣赏,丢失《兰亭》的过程;
  由“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暗线是辩才禅师拒绝皇帝后回到寺院,皇帝派遣御史前来骗取《兰亭》的过程。
  明线主要写辩才禅师被骗,主要展现的是辩才禅师的淳朴善良,如“‘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而暗线则展现的是御史和皇帝的狡诈,如“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而明暗线结构的好处是,将辩才禅师拒绝皇帝以及和御史欣赏《兰亭》的不屈与质朴和皇帝利用御史来骗取《兰亭》的巧取豪夺进行对比,从而深化主旨;在结构上的好处是,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扣人心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唐太宗临终下令,将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陪葬”主要展现的是皇帝对《兰亭》真迹的热爱,与本文主题不符,这一情节在改编时被作者删去,这样能够使情节更加集中,主旨更加突出,本文将辩才禅师再三拒绝皇帝的要求回到寺院后,皇帝派御史骗取《兰亭》,在两相对比中,更加突出了皇帝的巧取豪夺,加强了小说对历史的批判主题;
  从情节上看,小说着重是在明暗线交织中,展现辩才禅师“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肯献出《兰亭》,而皇帝没有出场,利用御史采取欺骗的手段得到《兰亭》,因此结尾也不必让皇帝“正面”出场,这样情节集中,不旁逸,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从人物形象上看,前文辩才禅师不为威势所屈,坚决不献出《兰亭》,而《兰亭》最后被骗走,小说结尾“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可以看出辩才禅师对《兰亭》的无比珍爱,也把辩才禅师的单纯与皇帝的阴险巧取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从读者角度看,小说最后以辩才禅师晕倒作为结束,也使小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辩才禅师》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