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25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3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06-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1-0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作者:李泽厚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在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行程中,时间也由客观的空间化派生出主观的情感化,即时间不只是供计算的钟表数字,而成为某种情感的强烈绵延。在情感中,空间化的时间停止了,时间成为超时间。与俄罗斯东正教圣像文化强调苦难即拯救,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入黑暗才永恒才得救,从而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残酷地折磨心灵相反,中国重视的似乎更在这心灵的超时间中得到“天乐”的永恒。在基督教,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怀抱,那是既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在中国,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那是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你看那宋元山水画,那就是这种心境、精神、“天乐”的物态化,显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时间即超时间。中国画论之所以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正因为前者标志着这种超时间的人生境界,它不只是精神、意象、兴趣、道德,而是“逸”的韵味。那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那茅屋半间,行人几个,它超脱可计量的空间化的具体时间,无需日影,没有晨昏,但又仍有四时景像,这景像体现着人际关怀,人间情爱。它指向的是一种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这才是“境(人生境界)生象(艺术图景)外”,“得其圜中”。
  前人说:“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以禅作诗,即落道理,不独非诗,并非禅矣”;陶潜、王维之所以比寒山、拾得①,比宋明理学家们的诗似乎更使人“闻道”“悟禅”,就因为“本体”已融化在此情感中,此诗此情即是真如。“以禅作诗”便是以一个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它与感情始终两橛。
  一切均消逝而去,唯艺术长存。这正是因为艺术使人体验艺术中的时间,从而超时间,在此体验中,情感泯灭、消化了分、定、位、所(空间化的时间),既超越了此时此地即日常生活的时间,却又与此时此地的日常时间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人们在废墟、古城、图腾柱、峨特教堂、石窟佛像、青铜礼器……这些在当时有关宗教、道德、功利等时间的实用物前,所感受、领悟、体验的恰好是对人类总体存在的非实用非功利非道德的超时间的情感确认,常表现为对时间的无限感叹。这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本体”把握。一切情深意真的作品大都如此。“活”不只是“如何活”和“为什么活”,而是“活”在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宇宙(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情感的交会、沟通、融化、合一之中,人从而不再是与客体世界相对峙(认识)相作用(行动)的主体,而是泯灭了主客体之分的审美本体,或“天地境界”。人历史性地生活在与他人共在的空间化的时间中,却让这些空间化的时间经验进入艺术凝冻,它们便超时间而永恒常在,而使后来者的人性情感愈益丰足,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这就是变易中的不易。这“不易”便不在别处,就在这人生情感之中。
  (摘编自李泽厚《世纪新梦》)
  材料二:
  任何艺术都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为着情感体验的。因此,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结论。
  请大家注意这个定义的表述: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就是说,第一,艺术是形式。第二,艺术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第三,艺术形式的“意味”不是思维、意志,而是情感。艺术也不是思维的形式,而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说“艺术是有形式的情感”呢?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形式比情感更为重要。这是艺术与科学、道德、宗教相区别的紧要之处。科学、道德、宗教,都是内容重于形式,艺术则是形式重于内容。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比如原始艺术,它们的内容哪里讲得清?还有李商隐的许多诗,那内容也是搞不清楚的。“诗家总爱西崑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就是说大家都喜欢李商隐的诗,只是看不懂。那你喜欢什么呢?还不就是形式?记得前面的课程中有同学问一个问题,他说,我什么愁什么恨都没有,我挺高兴的,可我还是觉得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诗写得好,我能欣赏。为什么呢?因为你欣赏的是形式啊!这和老外欣赏中国书法是一个道理。他哪认识这些字啊!还有把书法作品都挂倒了的。可他觉得这些龙飞凤舞的字实在是太好看了,就像京剧脸谱一样,“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说艺术是一种无内容无意味无情感的“纯形式”。因为诗也好,书法也好,脸谱也好,其他什么艺术形式也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情感对象化的需要才产生的。因此,完整准确的表述只能是这样: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摘编自易中天《美学讲稿》)
  注:①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过程中,时间从客观到主观,不再是钟表数字,而成为情感的强烈绵延,成为情感世界中的超时间。
  B.中国艺术超时间的情感体验,不同于俄罗斯东正教的强调苦难即拯救,也不同于基督教的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
  C.既不要以禅作诗,也不要为诗而诗,而要将“本体”融化于情感表现中,否则就是以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
  D.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一概念特别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性,而对艺术的内容,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则明显不重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山水画侧重“真”和“实”,提倡写实风格,展现凝重恬静自然之美,有着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
  B.北宋画家黄休复论画有四格说,在他看来,四格中“画之逸格,最难其俦”,这体现的正是中国画论“逸品”至上的思想。
  C.参观云冈石窟,心中涌起对华夏文明融会异族文明的博大、对古人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的叹赏,这便是超时间的情感体验。
  D.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以黄色为主色,黄灿的底色将瓶中的向日葵表现得动人心弦,正是这一形式让作品有了长存的生命力。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古人论诗的句子,与“超时间”观相合的一项是 ( )
  A.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B.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句其四》)
  C.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4.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提到宗教、道德,请简析其各自的论证作用。
  5.请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所讲的“我什么愁什么恨都没有,我挺高兴的,可我还是觉得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诗写得好,我能欣赏”这一现象的理解。

试题答案:

【答案】1.B 2.D 3.A
  4.①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手法,阐发艺术给人以超时间的体验的看法。②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述艺术的形式重于内容的观点。
  5.①诗句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具体图景,表现的是诗人当时生活中特定的情感体验。
  ②我们今天面对这样的诗句时,所感受领悟到的是超时间的情感体验,所以不一定会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相同。
  ③这里融入了我们自己对存在的“本体”把握,体现着我们由此而来的对人生的理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再是”错。原文说“在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行程中,时间也由客观的空间化派生出主观的情感化,即时间不只是供计算的钟表数字,而成为某种情感的强烈绵延”,原文说的是“不只是”;
  C.“否则就是以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错。原文说“‘以禅作诗’便是以一个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它与感情始终两橛”,这只是就“以禅作诗”而言的;
  D.“而对艺术的内容,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则明显不重视”错。原文只说“因此,完整准确的表述只能是这样: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不代表“不重视”艺术的内容。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正是这一形式让作品有了长存的生命力”错。原文说“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选项把条件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李杜诗今人感觉不新鲜,这正是超时间的体验。
  B.强调作诗须有独特个性;
  C.强调写诗反复修改的重要;
  D.讲的是四杰诗受当时人的嘲讽。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说“从而人们在废墟、古城、图腾柱、峨特教堂、石窟佛像、青铜礼器……这些在当时有关宗教、道德、功利等时间的实用物前,所感受、领悟、体验的恰好是对人类总体存在的非实用非功利非道德的超时间的情感确认,常表现为对时间的无限感叹”,运用举例论证手法,阐发艺术给人以超时间的体验的看法。
  材料二说“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形式比情感更为重要。这是艺术与科学、道德、宗教相区别的紧要之处。科学、道德、宗教,都是内容重于形式,艺术则是形式重于内容。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述艺术的形式重于内容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章说“记得前面的课程中有同学问一个问题,他说,我什么愁什么恨都没有,我挺高兴的,可我还是觉得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诗写得好,我能欣赏。为什么呢?因为你欣赏的是形式啊”,结合材料一的“人历史性地生活在与他人共在的空间化的时间中,却让这些空间化的时间经验进入艺术凝冻,它们便超时间而永恒常在,而使后来者的人性情感愈益丰足,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这就是变易中的不易。这‘不易’便不在别处,就在这人生情感之中”,说明诗句借助“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具体图景,来表现自己在当时生活中特定的情感体验。
  材料一说“……所感受、领悟、体验的恰好是对人类总体存在的非实用非功利非道德的超时间的情感确认,常表现为对时间的无限感叹”,由此可知,我们今天面对这样的诗句时,所感受领悟到的是超时间的情感体验,所以不一定会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完全一致。
  材料一说“这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本体’把握。一切情深意真的作品大都如此……而是‘活’在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宇宙(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情感的交会、沟通、融化、合一之中,人从而不再是与客体世界相对峙(认识)相作用(行动)的主体,而是泯灭了主客体之分的审美本体……人历史性地生活在与他人共在的空间化的时间中,却让这些空间化的时间经验进入艺术凝冻,它们便超时间而永恒常在,而使后来者的人性情感愈益丰足……”,由此可知,这里融入了我们自己对存在的“本体”把握,体现着我们由此而来的对人生的理解。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