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388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3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1-17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 作者:韩震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环顾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要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才行。这就要求我们讲述中国文化的话语首先能够让人喜欢听,能够听进去,听了能切身理解,理解后能有同情的感受。人们过去总认为对外传播是“高大上”的行为,总是以悬在空中的抽象原则作为话语的表达方式,从而让对外表达话语失去了感性的生命色彩和触动情感的灵动。为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是因为有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希冀,甚或有同样的内心困惑与挣扎,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由此,对外传播话语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以启迪。
  (摘编自韩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
  材料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相关而不相等。文化传播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主动的送去主义,即“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包含着文化传播,每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都有效地促成了文化传播,但不等于文化传播。前者着眼于全人类主义,人类文化的整体是多元的,着眼于文化不是封闭的、雷同的,是在相互对流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地发展的,重点在于学习外来文化。而后者则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主动地“走出去”、“送出去”,“送”的目的,其实一大半不在于发展自己的文化,而是增加国家影响力,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当然,透过国家影响力的提高,“软实力”的增强,自然反过来也可以发展文化。但是不要忘记文化传播的基本前提则是文“化”,即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当然,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古代的中华文化教化四邦,尤其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中国确实是先进文化。但是,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其次,文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接受者的需求。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关键的并不是传播者做了什么,而是接受者需要什么,接受者发现传来文化的好处,然后慕而学习。一味单向的文化输出,肯定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
  (摘编自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材料三:
  爱德华·赛义德认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例如,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即体现了文学解读的世界性。国外学者在杜诗中读到的是宽容的人性、社会良知和仁者襟怀。美国学者宇文所安说:“杜诗体现出一种宽容的人性,甚至连现代西方读者都能明显感受到”,“杜甫不仅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还交织融汇了个人体验与民众体验,个人价值观和民众价值观。”显然杜诗中内含的善良人性、社会良知及其感染力,使其在跨国传播中超越“他性”而引起共鸣,为他国阐释者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于是形成本土话语与域外话语的互动,在文化共通话语的基础上达到人文价值的同构。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解读昭示我们,一国的古代文学既是该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鲜活的生命实体,一国的古代文学可以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其内蕴的人文精神可以在传承与传播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由民族的文学经典转换为世界的文学经典。
  (摘编自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外传播和研究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既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
  B.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是创新文化传播话语的目的。
  C.文化交流是为了学习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地发展自身文化,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包含文化传播且可以促进文化传播。
  D.文化的杂交性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学要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既要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要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文化传播展开论述,但前者更侧重于方法的探讨,后者更多关注概念的辨析。
  B.材料三中杜甫诗歌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也从侧面反映了材料二文化传播中接受者需求这一重要规律。
  C.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汉唐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却不容易传播。
  D.国外学者从杜诗中感受到的精神和中国学者相似,说明在人文层面中国和外国可以进行价值的同构。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全部观点的一项是( )
  A.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教授在《初唐诗》“致中国读者”中如是说:“我们唯一能够奉献给中国同事的是,我们处于学术传统之外的位置,以及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的能力。”
  B.勒内·安田伯在《比较不是动机》中指出:“文学的形式和体裁是共存的,不变因素是存在的,我可以通过援引西元前至12世纪的汉诗来阐释欧洲18世纪前期浪漫主义的所有主题。”
  C.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应“允许我们以新的方式来看某事,允许我们发现它的深度,还允许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我们自己,不被局限于关于一个对象的一种形象,不局限于看我们自己的一种观点”。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法国汉学家弗郎索瓦·于连在《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越过中国》中提到“穿越中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即“创造一个远景空间,切断西方人对希腊思想原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概述。

试题答案:

1.D
  2.C
  3.B
  4.①我们想让中国文化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②这句话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烈愿望。
  5.①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要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有共鸣和启迪(答“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注重表达的感性和灵动”亦可);②明确文化传播目的,要通过增加国家影响力,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③把握文化的传播规律,要在了解接受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展示中华优秀文化;④兼顾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所传播的文化必须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能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化的杂交性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学要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错误,根据材料三“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可知,“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是“文化的杂交性”在文学上的体现,而非“要求”,选项“要求”一说显然是曲解了二者的关系。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却不容易传播”错。根据材料二“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古代的中华文化教化四邦,尤其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中国确实是先进文化”以及“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综合分析可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和“不容易传播”的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找到确切的依据。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材料三的观点分为两点:首先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A、B、C、D 四个选项都能体现这个观点;其次是“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显然只有B选项能体现这个观点。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在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要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才行”可见,我们想让中国文化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所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由原文“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见,当代中国人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烈愿望。因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对外传播话语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以启迪”可知,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要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有共鸣和启迪。
  由材料二“增加国家影响力,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可知,要明确文化传播目的,要通过增加国家影响力,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
  由材料二“文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接受者的需求。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关键的并不是传播者做了什么,而是接受者需要什么,接受者发现传来文化的好处,然后慕而学习。一味单向的文化输出,肯定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可知,要把握文化的传播规律,要在了解接受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展示中华优秀文化。
  由材料三“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解读昭示我们,一国的古代文学既是该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鲜活的生命实体,一国的古代文学可以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其内蕴的人文精神可以在传承与传播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由民族的文学经典转换为世界的文学经典”可知,要兼顾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所传播的文化必须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能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

  《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