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63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1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13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作者:李恩江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
  ③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④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而隶书的笔划,直接来自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划,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
  ⑤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⑥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象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明代《物源》载:“虞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②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③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多材料文本有删改)材料二:①明代物
  (图片说明: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缺少实物佐证,但我们依然可以推断,我国的毛笔远早于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B.甲骨文中的一些文字采用了先书后契的方法,这就使这些甲骨文仅保留了毛笔的部分特征。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
  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
  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下列对材料中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的推断。
  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史前绘画当以毛笔为主。
  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为硬笔。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材料二中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进行的。
  4.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严谨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第五段与材料二第二段为例,从内容与中心观点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

试题答案:

1.D
  2.B
  3.C
  4.观点:右图标示的文字最能说明。
  理由:右图标示的甲骨文“贞”字外框已契刻,而其内部笔画肥而柔,应是未契完而留下的毛笔书写痕迹,据此可推断部分甲骨文字是先(用毛笔)书而后契的。
  5.观点:材料一的论证逻辑不如材料二严谨。
  阐述:材料一第五段
  ①材料一论证的中心是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起到重要作用,②而第五段在谈论汉字隶楷演变时并没有谈及毛笔的作用。③虽然其中阐述到了“毛笔富于创造力”,但这只是在说明其在士人研究书法中的作用。据此可见,材料一在论证逻辑的严谨性上存有问题。
  材料二第二段:
  ①材料二谈论的中心是毛笔的创始情况,②第二段是从硬软两个方面阐述史前绘画用笔情况。③虽然硬笔并非毛笔,但是对它的阐述是为了后文比较性地阐述毛笔的创始情况。据此可见,材料二论证逻辑是比较严谨的。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错误,原文“铸铭是范铸的……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其中陈述了铸铭保存毛笔字风格的四个因素,根据我们对这四个因素与铸铭中毛笔字风格的关系理解与分析,其中最主要因素应是铸铭是范铸的这一特点,因为范铸可以在陶范上先书而后进行精雕细刻。当然此项也可以理解为重要信息遗漏,而犯以偏概全之错。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以……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错误,从文中来看,钉头字与圈儿体属类比论证,而并非例证,因为这两种字体并非汉字,作者只是借二者的形状主要是受其书写工具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象来类比论证汉字形态的演变与毛笔的功能特征有很大关系。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
  A.原文的第一个推断依据“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这里重点不是时间,而是当时汉字的象物性特征及形象性书写要求;且商代汉字的象物性是众所周知的客观历史事实,并不是由商代的时间特征即“去古未远”推测出来的,“去古未远”只是陈述这一客观事实产生的原因,即从“去古未远”到商代汉字的象物性并非推测,所以说时间特征“去古未远”是推测出商代毛笔字比甲骨上的文字更形象的主要依据之一,有失准确。
  B.原文虽引用了《物源》“虞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两句,但从后文作者有关毛笔始创时间的推断语“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及结论语“毛笔创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可以看出作者引用史料论据重点是在前一句,即“虞舜造笔”,而非后一句。
  C.原文信息“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这里根据语意及关系分析,画地的粗糙、纹饰的光洁、无绺状痕迹是作者推测其使用的画笔应是硬笔(前文虽有对所使用工具 “较柔软”的特性描述,但其后所述的“硬笔”是相对于毛笔这一软笔而言的)的三个条件,且前两个之间为转折关系,第三个与前面是并列关系或者说补充说明关系。因此选项对原文推测路径的描述是正确的。
  D.时间弄错。原文信息“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中间“其后”一词已明确推测所用材料并非当时实物。且如果已有当时实物为据,就没必要进行推测了。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信息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材料一中提到“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由此可知,部分甲骨文字是“书而后契”的,字体是“肥而柔”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
  再看两幅图。
  比较两幅图上“贞”的形态来看,左边的“贞”看到的是刻痕,看不出“书”痕,无法体现材料一中“书而后契”的特点,而且刻痕细瘦,无法体现“肥而柔”的特点;右边的“贞”线条很粗,应该是用毛笔书写留下的痕迹,图上“此黑线为契痕”的提示表明是先书而后契的;字体内部没有契痕,内部字体笔画是肥而柔的。由此可知,右边最能说明。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可知,考生要思考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先看材料一。由材料一出处《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可知,材料一论证的中心是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所起到的作用;再看第五段,“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由此可知,第五段是写汉字隶楷演变以及汉字形体定型化对士人讲究书法的作用,据此可以看出,第五段所谈与材料一“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的作用”联系不紧密,所以论证的严谨上存在问题。
  再看材料二,由出处《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可知,材料二是讲“笔的初创”,再结合材料可知,是讲毛笔的创始情况;接着看材料二第二段,“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此可归为硬笔类。……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第二段从硬软两个方面分析史前绘画用笔的情况,最终得出结论“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一致,所以材料二的论证比较严谨。
  答题的时候要先明确观点,然后陈述理由。

  《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