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83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386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3-09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作者:宗白华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近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景”与“情”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与“景”“虚”与“实”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
  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情”为主,“景”为从,“实”是基础,“虚”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象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导向“虚”的领域,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
  (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祝相送》可凭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等展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景致,这即是以实为虚,化实为虚。
  B.有人根据林韫林的诗句绘了一幅扇面,林韫林认为他不该真的在扇面上画出黄鹂,如此反倒失去了诗境。
  C.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
  D.古典诗歌创作者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诗作的空灵性,所以他们力图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虽简练朴素,却使得前面五句所描绘的形象活动了起来。
  B.艺术家的创作不能脱离造化自然,但若能展现出新美、新境界,其作品就得以流传。
  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化景物为情思”的一项是( )
  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C.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
  书事①
  王维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轻阴阁②小雨,深院昼慵③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①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②阁:通“搁”,阻止,延滞。③慵:懒。

试题答案:

1.D
  2.B
  3.A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艺术创作中化景物为情思的论题,然后从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举例分析,最后总结艺术创作要做到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②材料二首先介绍“虚”“实”内涵的不同理解,然后指出诗歌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相生的过程,最后点明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是虚实相生。
  5.①前三句写眼前实景: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虽是白昼,诗人还是懒得去开院门,在院里坐下观看青苔。最后一句化景物为情思,虚写诗人的幻觉:那青翠的颜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②诗歌化实为虚,虚实相生,通过雨后深院地碧苔青的实景,巧妙表达了诗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创造了一个宁静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妙境,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古典诗歌创作者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诗作的空灵性”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可知,是“中国古代的诗论家”的看法,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若能展现出新美、新境界,其作品就得以流传”错误,根据材料一“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选项错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物化为一江向东流的春水,将多而不绝的愁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是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首先提出艺术创作中化景物为情思的论题,然后“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诗经·硕人》……”“近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载……”从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举例分析,最后“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总结艺术创作要做到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
  ②材料二,第一段“‘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首先介绍“虚”“实”内涵的不同理解,然后“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指出诗歌意境的产生是“虚”“实”相生的过程,最后“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点明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是虚实相生。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了解材料中关于虚实结合的分析: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坐看苍苔色”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前三句写眼前实景,通过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
  “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化实为虚,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全诗通过雨后深院地碧苔青的实景,表达了诗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