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88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1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3-14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 作者:何晓静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园林在其实用意义之外,又成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抽象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便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写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材料二: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造园时,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摘编自陈从周《梓翁说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林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既具有实用的意义,又是人们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可游可赏。
  B.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造园栖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景物“日涉”的需求,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C.中国园林往往大园套小园,呈现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巧妙搭配,值得细细品味。
  D.中国园林中不同景物安排巧妙,层次丰富,画面众多,人们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旳一项是( )
  A.从东汉开始,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触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
  B.园林与诗歌、绘画都具有“山水”内涵,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风貌。
  C.中国园林讲究“因地制宜”,在天然地形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的设计,利于景物安排,每座园各具特色。
  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重建园林景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的一项是( )
  A.颐和园以远处西山、近处玉泉山为背景,夕阳西下时景象曼妙。
  B.拙政园西部假山上建造宜两亭,此亭尽收西部与中部两处春色。
  C.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承德避暑山庄将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融入其中,为之增色不少。
  4.叶圣陶认为中国园林具有诗意的美感,让游者“如在画图中”。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园林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1.D
  2.C
  3.C
  4.(1)中国园林融入了诗意,具有诗情画意的品质(以诗意表达和诗化结构传达理想)。(2)中国园林不拘于法,其审美标准与内在结构等契合现代诗意生活。(3)中国园林突出人与自然共存的状态,体现着人类的自然观。
  5.(1)材料一重在分析园林与诗歌、绘画的关系,突出园林中的诗情画意;(2)材料二侧重分析园林构造方法及其效果。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错。材料二“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可见,原文是说游园的人们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并不是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从东汉开始,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触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错,材料一说“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可见,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到园林是在南宋;根据“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可知,中国园林呈现出诗意的特征,而非选项说的“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
  B.“……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风貌”错,材料一“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见,选项强加因果;且“相同的艺术风貌”错误,绘画、诗歌、园林三者的艺术形式不同.
  D.“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错,材料二是“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见,“根本原则”无中生有;且“全面改造自然”错误,原文是“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可见,原文是说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并没有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所谓“借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而“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是对大明湖景色的描写,而不涉及“借景”,故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可知,中国园林融入了诗意,具有诗情画意的品质(以诗意表达和诗化结构传达理想)。
  (2)根据“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知,中国园林不拘于法,其审美标准与内在结构等契合现代诗意生活。
  (3)根据“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可知,中国园林突出人与自然共存的状态,体现着人类的自然观。
  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根据“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可知,材料一,重在分析园林与诗歌、绘画的关系,突出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2)根据“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可知,材料二,侧重分析园林构造方法及其效果。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