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李琰之,字景珍》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李琰之,字景珍》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816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52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4-13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李琰之,字景珍 作者出处:魏书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陇西狄道人,司空韶之族弟。早有盛名,时人号曰神童。从父司空冲雅异之,每曰:“兴吾宗者,其此儿乎?”恒资给所须,爱同己子。
  弱冠举秀才,不行。曾游河内北山,便欲有隐遁意。会彭城王勰辟为行台参军,苦相敦引。寻为侍中李彪启兼著作郎,修撰国史。出为卫将军、荆州刺史。顷之,兼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寻加散骑常侍。琰之虽以儒素自业,而每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及至州后,大好射猎,以示威武。尔朱兆入洛,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城内人斩修延,还推琰之厘州任。出帝初,征兼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永熙二年薨。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曰文简。
  琰之少机警,善谈,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朝廷疑事多所访质。每云:“崔博而不精,刘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学兼二子。”谓崔光、刘芳也。论者许其博,未许其精。当时物议,咸共宗之。又自夸文章,从姨兄常景笑而不许。每休闲之际,恒闭门读书,不交人事。尝谓人曰:“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此乃天性,非为力强。”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辑。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恒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
  常景,字永昌,河内人也。父文通,天水太守。景少时初读《论语》《毛诗》,一受便览。及长,有才思,雅好文章。后为门下录事。景淹滞门下,积岁不至显官,以蜀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子云等四贤,皆有高才而无重位,乃托意以赞之。景自少及老,恒居事任。清俭自守,不营产业,至于衣食,取济而已。耽好经史,爱玩文词。若遇新异之书,殷勤求访,或复质买,不问价之贵贱,必以得为期。武定六年,以老疾去官。八年薨。
  (节选自《魏书·列传七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
  B.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
  C.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
  D.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因已经成人但体未壮,故称弱冠。
  B.“辟”的意思是征召,辟召、辟引、辟除等词语都表示君主把臣属召来授予官职。
  C.“关西”的“关”指函谷关,和《鸿门宴》中“遣将守关”的“关”所指不同。
  D.“武定六年”采用了年号纪年法,和《登泰山记》中的“乾隆三十九年”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琰之小时候聪慧,在举秀才之后,不愿去做官,游历山水,有隐居之意。
  B.李琰之才华卓著,入仕之后,既能修编国事,也能从事地方行政管理工作。
  C.李琰之曾受诬告被囚,后来南阳城内人杀了诬告者,让李之主理州事务。
  D.常景是李琰之的姨表兄,和李琰之一样,出身名门,博览群书,早有才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论者许其博,未许其精。当时物议,成共宗之。
  (2)若遇新异之书,殷勤求访,或复质买,不问价之贵贱,必以得为期。
  14.选文写常景的内容相对单薄,请对照写李琰之的部分,指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写,使常景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试题答案:

10.A
  11.C
  12.D
  13.(1)评论的人赞同他学识广博的说法,却不同意他学识精湛的说法。当时的舆论,都同意这种看法。
  (2)如果碰到新奇的书籍,(他)就想尽办法寻求查访,或再用手上的东西抵押购买,不问价钱贵贱与否,必定要把书籍弄到手。
  14.(1)还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2)还可以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特点。(3)还可以用他人言行来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喜欢读书的原因,不是求取身后之名,只是奇闻异见,是我心之所好,所以我孜孜不倦、搜寻探讨,欲罢而不能。
  “读书”是“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异见异闻”并列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和《鸿门宴》中‘遣将守关’的‘关’所指不同”错,《鸿门宴》中“遣将守关”的“关”也指函谷关。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和李之一样……早有才名”错误,文章只说李琰之早有盛名,没有说常景早有才名。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许”,认同,赞同;“物议”,舆论;“咸”,都;“宗”,同意。
  (2)“殷勤”,想尽办法,费尽心力;“质”,抵押;“必以得为期”,必定要得到。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法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琰之虽以儒素自业,而每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及至州后,大好射猎,以示威武”,以具体事例表现了李琰之的形象,所以也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常景的人物特点。
  “论者许其博,未许其精。当时物议,咸共宗之”,这是用他人言行来对李琰之进行侧面描写,所以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充实常景的人物形象。
  “吾家世将种”“崔博而不精,刘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学兼二子”,这是以李琰之自己的语言直接刻画其形象,充实常景的人物形象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参考译文: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北魏陇西狄道人,司空李韶的同族弟弟。少小时即有盛名,当时人称他为神童。族父司空李冲(对他)很是惊异,经常对人说:“(将来)振兴我李氏宗族的,大概是这个孩子吧?”李冲经常提供琰之所必须的东西,爱怜(他)同于自己的孩子。
  少年时,李琰之被推荐为秀才,不愿前往。曾经游历河内北山,便产生了隐居的念头。恰逢彭城王勰征他为行台参军,苦相邀请。不久又被李彪推荐兼任著作郎,编修国史。李琰之出任卫将军、荆州刺史。不久,兼任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很快又加授散骑常侍。李琰之虽以读书耕种作为自己谋生之业,但他每次与人谈到家世,总是说我家本是将种,自己还说自己身上还带有关西风气。等他到州上任之后,非常喜好射猎,用来显示威武。尔朱兆进入洛阳,南阳太守赵修延以李琰之是庄帝外戚,诬告李琰之打算逃奔萧衍,袭击州城,于是李琰之被抓了起来,赵修延便自己代理州中事务。城内人斩了赵修延,还是推举李琰之到厘州上任。出帝初年,朝廷征拜他兼任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李琰之于永熙二年(533)逝世。朝廷赠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称文简。
  李琰之少年机警,擅长言谈,经史百家书籍无所不看,朝廷遇到疑难事情经常征询他的意见。李琰之经常说:“崔广博而不精湛,刘精湛而不广博,我既精湛且广博,学识包括二人之长。”崔、刘指的是崔光、刘芳二人。评论的人赞同他的学识渊博,不赞同他的学识精湛。当时舆论,都同意这种看法。李琰之又夸耀自己的文章,堂姨兄常景只是微笑,并不附和。每当官休之日,总是闭门读书,不交来接往。曾经对人说:“我喜欢读书的原因,不是求取身后之名,只是奇闻异见,是我心之所好,所以我孜孜不倦、搜寻探讨,欲罢而不能。哪里是为了自家声誉而劳碌七尺之躯呀?这是天性,并不是强己为之。”李琰之前后两次任史官,无所编撰。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但是每有疑难问题,总是找李琰之为其辨析,自认才识不如李琰之。
  常景,字永昌,是河内人。父亲常文通,官居天水太守。常景年少时初读《论语》《毛诗》,一听老师讲授就能通览全稿。等到长大后,富有才华和情思,非常喜欢文章。后来担任了门下录事。常景在门下省淹留日久,多年没有升迁到显要的官位,认为蜀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子云等四位贤者(和自己一样),都是有高才而无重位,于是寄托自己的心意来为他们做赞文。常景从年少到白头,常年在具体部门任职。他清廉俭省,坚守自己道德追求,不营办产业,至于衣食之类,(认为)够用就行了。(他)特别喜爱经史书籍,喜欢玩味文学词藻。如果碰到新奇的书籍,(他)就想尽办法寻求查访,或再用手上的东西抵押购买,不问价钱贵贱与否,必定要把书籍弄到手。武定六年,因为年老多病离职。武定八年去世。

  《李琰之,字景珍》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