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378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9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12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 作者:梁衡 体裁:单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
  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
  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
  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
  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这叫“结情于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蒋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都成了传颂不衰的名句。
  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___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逻辑思维没有这个隐语效果,它必追求概念清楚,前因后果层层推理,是一种线性思维,形象思维有外溢的美,逻辑思维却只谨守规矩,只看脚下的路。
  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
  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
  “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
  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
  (节选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善于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
  B.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
  C.同一个形象,由于不同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绪。
  D.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
  B.本文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
  D.本文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之效。
  3.下列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 )
  A.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
  B.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
  C.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栏杆拍遍》)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4.如何借助形象思维增强文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本文观点,赏析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的凄凉之美。(6分)

试题答案:

答案尚未转成文字,请下载此题所属试卷查看。

  《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