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人工智能的创作:实践与问题》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人工智能的创作:实践与问题》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45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19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14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人工智能的创作:实践与问题 作者:余静远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与艺术互动,了解平凡和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区别,机器能不能学会文学创作,像我们为孩子写故事那样具有创造性,是作家和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1953年,罗尔德·达尔在短篇故事集《出人意料的故事》中,讲述了一个“伟大的自动语法师”的故事。主人公阿道夫·克尼普是一个计算机天才,但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作家。然而,他的努力毫无成效。后来他有了一个灵感:语言遵循语法规则,在原则上基本上是数学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他开始着手创造一个巨大的机器——伟大的自动语法分析器,这个机器能够在15分钟内根据在世作家的作品写出有获奖潜质的小说。有了这台机器,克尼普大获成功,并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
  用算法生成文学作品并不新鲜。最早为计算机编写的程序之一就是为了写情书而开发的。在布莱切利公园破解了英格玛密码后,阿兰·图灵前往曼彻斯特大学,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在他的指导下,英国皇家学会计算实验室很快就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费兰蒂·马克1号,这台计算机具有浪漫的一面,只要随机输入单词,它就能生成情书。20世纪60年代,法国一些作家和数学家一起使用算法来生成新的写作文本,这个团体自称乌利波,意思是潜在文学工作室。其创始人之一雷蒙德·奎诺认为,约束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盲目服从每一个冲动的灵感,实际上是一种奴役,而通过对写作施加准数学约束,可以实现一种新的自由。该团体的早期项目集中在诗歌上。任何写过诗的人都知道,对诗歌的约束往往会将其推向新的表达方式。
  正如乌利波运动所表明的那样,诗歌创作特别适合算法的方式。诗歌形式的约束性提供了一个模板,算法可以尝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填充。例如,选中俳句或十四行诗的模式后,算法的任务就是选择与模式相匹配的词,同时想出某种形式的总体一致性。如果用押韵的模式来写诗,押韵的词语数据库就非常有用。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由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创建的控制论诗人背后的代码伦理。库兹韦尔以雪莱、T. S.艾略特等有成就的诗人的作品来训练控制论诗人,并成功创作了一些诗歌作品——在库兹韦尔进行的图灵测试中,控制论诗人创作的诗大多数时候都能骗过人类裁判,冒充人类写的诗。
  算法不仅在创作诗歌方面表现良好,在创作小说方面也有所尝试。乌利波团队成员约翰·莱斯库尔首先产生了将算法应用于现有文学作品的想法,这一想法后来被参加“全国小说创作月”活动的编码员所实现。软件开发人员和艺术家卡兹米认为,与其费尽心思每天写出那么多字,不如在这个月里编写出可以生成小说的代码——于2013 年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这一想法,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文学黑客马拉松。许多参加全国小说创作月的编码者都通过打乱现有文本来创作新的文本,如通过工具过滤《傲慢与偏见》,通过科幻算法解释《白鲸》,通过代码对《一万个梦》进行解释和重新排序。但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一部名为《探索者》的作品。这部小说记录了一个算法通过阅读网络上的不同文章,来了解人类如何运作的过程。 该算法有一个元代码:工作、扫描、想象、重复。在工作模式下,它搜索有关人类活动的概念;在扫描模式下,它从工作期间遇到的种子概念中搜索纯文本“记忆”;然后,它使用在扫描模式中没有识别的概念来想象种子概念周围的“非视觉”。《探索者》记录了该算法在探索网络数据库时从无知到理解的发现之旅。它查阅的第一个页面是“如何让一个女孩约你出去”。从这次扫描中发现了“伤害”这个词。在“想象”模式下,它产生了一个关于“伤害”的超现实翻版。这就是算法生成文学作品的最终目标:让我们了解一种新兴的意识(如果它真的出现的话),以及它与我们人类的意识有什么不同。因此,目前至少可以保守地估计,人工智能离创作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有一定距离,但在创作诗歌、畅销商业书籍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了。
  (摘编自余静远《人工智能的创作:实践与问题》)
  材料二:
  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 学界对这一问题大多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抑或是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必然会让劳动者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然后可以去从事自己想从事的事情。这些理论探讨触及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超越了人工智能单纯的技术维度,为学界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但是,这些讨论大多从具体劳动维度,以免除直接劳动形式的技术层面进行人工智能与劳动解放的探讨。这一理论框架在认同人工智能带来劳动解放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人工智能带来“失业”的恐慌之中。 这一“症结”使得我们有必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中,重新审视人工智能与劳动解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解放的把握存在着两个向度:其一是价值性层面,将劳动解放看作是使劳动回归人自我发展本身的过程;其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出发,认为劳动解放就是自由时间的获得与扩大,是人们在自由时间中进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的确在这两个方面都为劳动解放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而且在事实上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关于未来生产方式的“预测”。
  (摘编自刘伟兵《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伟大的自动语法分析器”指罗尔德·达尔在其作品中虚构的一种除在语言上遵循语法规则外基本上遵循数学原则的能够创作优秀小说的机器。
  B.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费兰蒂·马克1号是在阿兰·图灵的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它能够在随机输入单词后生成情书。
  C.对于“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这一问题,学界对此多持乐观的态度,同时认为人工智能必然带来失业。
  D.根据马克思主义从价值性层面对劳动解放的阐释,如果不能让劳动回归人自我发展本身,那么就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解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尔德·达尔早在 1953 年已在其作品中描写了一个可以创作小说的机器,说明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同样引起了作家们的关注。
  B.库兹韦尔训练的控制论诗人创作出的一些诗歌作品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冒充人类写的诗,说明将算法应用于诗歌创作已经具备可行性。
  C.控制论诗人需学习雪莱等人的作品,小说编码者也总要从《傲慢与偏见》等文本中取材,可见人工智能在创作文学作品上始终赶超不了人类。
  D.人工智能已经能在诗歌、畅销商业书籍方面进行相当成熟的创作,可以预见今后诗人和畅销商业书作家将面临更激烈的挑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四、五段层层递进,分别论述了算法在创作诗歌和创作小说两个方面的表现。
  B.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使论述内容丰富翔实,观点更具说服力。
  C.材料二开篇以问题切入,有利于自然地展开论述,在论述中破立结合,逻辑条理清晰。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谈到了“人工智能”这一话题,但论述侧重点却有着很大不同。
  4.好文章讲究主次详略得当。在论述类文本中,主要的、详写的内容,往往由所要论述的问题或观点决定。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请简要分析。(4分)
  5. ChatGPT是于2022年12月上线的一款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完成撰写某些类型的文本乃至文学作品的任务。请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ChatGPT的应用进行评价。(6分)

试题答案:

1. C(C项,“认为人工智能必然带来失业”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这一理论框架在认同人工智能带来劳动解放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人工智能带来‘失业’的恐慌之中”可知,应是担心人工智能会带来失业,而不是认为人工智能必然带来失业。)
  2. C(C项,“可见人工智能在创作文学作品上始终赶超不了人类”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目前至少可以保守地估计,人工智能离创作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有一定距离,但在创作诗歌、畅销商业书籍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了”可知,“始终赶超不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
  3. A(A项,“层层递进”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和第五段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4.①材料一以“人工智能能否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从人工智能创作文学作品的实践这一角度展开论述,作者对人工智能创作文学作品的实践展开了大篇幅的论述。
  ②作者对人工智能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持乐观态度,所以材料一对人工智能在创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论述比较简略,且用词严谨,如“至少”“还有一定距离”“已经相当成熟”等。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①ChatGPT能够完成撰写某些文本乃至文学作品的任务,可见其应用为劳动解放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条件,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关于未来生产方式的预测。
  ②ChatGPT的应用要以使劳动回归人发展自我本身为目标,助力实现真正的劳动解放。
  ③ChatGPT的应用要致力于让劳动者获得更多自由时间,在自由时间中进行更全面的发展。
  ④ChatGPT的应用要警惕过度局限于免除直接劳动形式的观点,人们也要警惕相应的潜在风险。(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人工智能的创作:实践与问题》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