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统合孟荀:儒学研究的新进展》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统合孟荀:儒学研究的新进展》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59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57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22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统合孟荀:儒学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梁涛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者注意到,孔子创立儒学,其思想是丰富、含混的,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但随着孔子去世,其后学往往于师说中取其一面,结果造成儒家学说的分化。例如,孔子论性,涉及到仁性、知性、欲性多个方面,但孟子.重仁性,荀子则重知性,并强调用知性规范、引导欲性;在修养方法上,孔子内省与博学并重,孟子则重充养,荀子重隆积;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仁、礼并重,而“孟子多言仁,少言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康有为语),前者重视仁,后者偏向礼。孔门后学的分化说明,从“合”到“分”是学术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原因在于只有通过“分”才能使思想的某一方面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发展,同时每个学者遇到的问题是具体的,其做出回应时必然关注的是思想的某一方面。 但是“分”的结果往往又会走向“合”,这同样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为“分”的思想毕竟是属于“合”的整体,虽然学者可以从“分”的角度建构其思想体系,但每个现实中的人,面对的却是整全的人生,就以上孔子所论的内容而言,哪个人可能只讲仁性,而不讲知性、欲性呢? 即使孟子、荀子坚定的信奉者,在现实生活中也绝不可能只充养不隆积,或者只隆积不充养。
  所以“分”所导致的贫乏必然走向“合”的丰富,由“合”到“分”,由“分”到“合”,即“合一分——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分”“合”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具有“合”的特点的学者,如孔子、董仲舒、朱熹、戴震等,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思想史上往往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侧重“分”的学者,如孟、荀,以及继承孟子的陆九渊、王阳明,发展荀学的李觏,以礼代理派学者凌廷堪等,虽然也构成儒学传统的重要内容,但其意义往往在于对前者的完善和补充,甚至是对立和批驳。这说明“分”固然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集大成”则是学术发展的更高追求。如果说“评儒批法”强分荀子为法家,港台新儒家尊孟抑荀,大陆个别学者割裂盂荀或心性与政治,主要属于“分”的话,那么统合孟荀的提出,则无疑预示着学术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合”的阶段。
  “合”意味着要将孔子提出的,又经过孟笱分别予以发展的内容,重新予以整合,并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刘悦笛先生反对孟荀统合为内外之“合”,而倡孟荀之“内通”,提出“天—性—情—心”的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兼祧①并统合盂苟,在天的层面上,乃是“道德天”与“自然天”的统一;在性的层面上,乃是“性本善”与“性趋恶”的统一;在情的层面上,乃是“积极情”与“消极情”的统一;在心的层面上,乃是“德性心”与“智识心”的统一。在“天—性—情—心”的结构内,“天”作为兼祧的出发点,“心”则被当做统合的终点,由此形成了闭合的圆寰,盂荀由此得以兼祧(刘悦笛《孟荀“天一性—情—心”统合论》)。此外,梁世和先生则借用美国肯。威尔伯的整合理论,为统合孟荀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张析国则借鉴康德哲学,为统合孟荀寻找形上的根据;刘九勇在哲学、历史进路之外,从道德心理学提出统合孟荀的新视角;邹晓东、翟奎凤分别从性、教以及充养、隆积的角度探讨了孟荀的统合;张志强比较了孟茍“是非”观念的异同……虽然方法不同,都体现出在“分”中求“合”的特点,对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梁涛《统合孟荀:儒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究竟该如何统一孟荀呢? 根据李泽厚较新的说法,那就是“举孟旗,行荀学”,笔者更愿意称之为“举孟旗,行荀实”。 按照郭沂的说法,乃是“受之以荀,纠之以孟”,而按照梁涛的说法则是“统合孟荀,创新儒学”。看似各家观点都是统一派,然而,其内部却有着立场的基本差异。这是由于诸家在兼祧孟荀之时,皆有所倾向。梁涛更多是“以孟统荀”,当他接受庞朴先生对“伪”字的解读以阐释荀子“化性起伪”之伪为“心伪”之时,也就把荀学“心学化”了,这就是把荀子向孟子那边拉:如果荀子的“人为作伪”皆为“心伪”,那么,荀子就不成其外王之道了。既然挺立的主体部分为荀学,纠之以偏来自孟学,那么,这便是以荀学为主、孟学为辅了。李泽厚更愿意用“兼祧孟荀”的说法,正如“兼祧”这个词的本义所示,本指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习俗,但其中必有一个是有更亲的血缘关联的,另一个则是过继关系,兼祧孟荀二子,何为亲缘,何为过继,也的确是要做出衡量与抉择的。 笔者认为,要兼祧盍荀,就需要有“内通的继承”,如要统合孟荀,则要有“第三种立场”,否则或偏于孟,或偏于荀,便会有失偏颇。所以,本文提出以“心统情性”(而非“心统性情”)来兼兼孟荀,以期寻求到一种使孟荀得以统合起来的“整体论”思路,从“心—情—性—天”的一系列层级来兼祧盂荀。
  (摘编自刘悦笛《以“心统情性”兼桃孟荀》)
  【注】①桃:承继先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孔子的儒学思想是丰富、含混的,造成了孟荀学术之争,至今学者都未能找到统合孟荀思想的路径。
  B.“分”和“合”都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分”造成了思想的分化、对立,所以“合”比“分”意义更大。
  C.孟子与荀子的思想看似严重对立,但它们同属儒家学说,后世学者从不同角度试图使孟荀的思想得以统合。
  D.李泽厚和刘悦笛都提出了“兼祧孟荀”的统合观点,但对孟子和荀子哪个与儒家的“血缘”关联更亲存在着分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合孟荀的提出,预示着学术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合”的阶段,这个阶段极容易产生集大成的思想家。
  B.不管是借鉴国外的学术理论,还是发掘传统古典文论,都对统合孟荀的学术研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C.刘悦笛受郭沂“受之以荀,纠之以孟”学说影响,将李泽厚的“举孟旗,行荀学”改成“举孟旗,行荀实”。
  D.刘悦笛认为“兼祧孟荀”和“统合孟荀”两者不相同,于是探求出一种使孟荀得以统合起来的“整体论”思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合”的学术主张的一项是(3分)
  A.“天人感应”(董仲舒) B.“天人合一”(朱熹)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心学说”(王阳明) D.“性善说”(戴震)
  4.为什么说“合一分一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请简要概括。 (4分)
  5.对比材料二,有学生发现梁涛对刘悦笛“统合孟荀”的观点理解有误。你是否赞同这位学生的观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C 【解析】A项不是“儒学思想是丰富、含混的”而是孔子的思想是“丰富、含混的”;当今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找到统合孟荀思想的路径,只是没有得到公认。B项“分”造成了思想的分化、对立,不是“合”意义更大的原因。D项材料二没有表明李泽厚和刘悦笛对孟子和荀子哪个与儒家的“血缘”关联更亲存在着分歧。
  2. C 【解析】材料并没有说刘悦笛受郭沂学说影响而改。
  3. C 【解析】王阳明属于“分”派学者。
  4.①“分”只取其一面,虽然能使思想的某一方面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发展,但不能从整体研究。
  ②现实中的人,面对的是整全的人生,需要“合”的思想。
  ③“分”往往是思想的补充与完善,甚至是对立和批驳,容易思想贫乏,只是学术发展的过程,“合”则是学术发展的更高追求,能使思想更丰富。
  (每点 2分,答对两点得 4分;意思对即可)
  5.赞同。①刘悦笛认为统合孟荀,要有“第三种立场”,从“心一情一性一天”的一系列层级来兼祧孟荀。
  ②而梁涛认为刘悦笛是从“天一性一个 一心”四个方面兼桃并统合孟荀.“天”作为兼桃的出发点,“心”则被当做统合的终点,由此形成了闭合的圆素。
  (每点3 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统合孟荀:儒学研究的新进展》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