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3021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0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7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作者出处:资治通鉴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向|相|期|中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
  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文中指对着,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的“向”意思不同。
  B.相,文中兼指双方,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
  C.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同。
  D.中,文中指不偏不倚,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割地后,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同样得到魏桓子的应允,最后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到拒绝。
  B.智伯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赵襄子率兵与两军合击,大败智伯,杀死智伯之后又诛灭其族人。
  C.世间常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事情发生,司马光认为,这是世人不能明确地分辨才与德,而笼统地称之为贤明造成的。
  D.智伯亡国破家的故事引发司马光思考,他从德与才两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人可以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类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14.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

试题答案:

10.BEG 11.D 12.B
  13.(1)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
  (2)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
  14.①贪得无厌
  ②刚愎自用
  ③才胜于德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
  “索地”的主语应为智伯,而“无故”是“索地”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地”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诸”是修饰“大夫”,“必惧”是“大夫”的谓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惧”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与”的主语为“吾”,宾语为“之地”,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地”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智伯”的谓语为“必骄”,中间不应断开。
  所以,应在BE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对着/先前、刚才”;句意: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
  B.正确。均为“兼指双方”;句意: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C.正确。“约定/服丧满一年”;句意: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在外面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D.“意思相同”错误。“不偏不倚/普通、平常”;句意: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能比不上一般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错误。由原文“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可知,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侧杀入夹击智伯军,赵襄子率领士兵正面进攻智伯军的前队。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骄”,使……骄傲;“图”,图谋。
  (2)“然”,这样;“遂”,成功。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可知,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可见,智伯贪得无厌导致亡国破家。
  由原文“役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可知,段规认为智伯不仅贪财好利,而且刚愎自用。所以,智伯刚愎自用导致了亡国破家。
  由原文“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可知,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因为才胜于德。所以,智伯才胜于德导致了亡国破家。
  参考译文: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习惯于得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这样以后我们能够免于祸患而等待事情的变化了。”韩康子说:“好。”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智家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魏桓子说:“对。”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很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战争使他们送命,谁能和我同心?还是到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过的地方。”于是逃往晋阳。
  这之后,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约定,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了智伯军中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侧杀入夹击智伯军,赵襄子率领士兵正面进攻智伯军的前队,大败智伯军,于是杀死智伯,全部诛灭智氏宗族的人。
  ……
  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中(往往)没人能分得清,一概称他们为贤明,这大概是错用人才的原因。聪明、明察、坚强、勇毅,是所谓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泽出产的竹子,是天下的刚劲之物,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曲直,不配上羽毛箭头,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固之物;棠溪出产的铜,是天下的精锐锋利之物,然而如果不放在模具中熔炼铸造,不磨砺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