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9月)联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6.【答案】(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7.【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析】时不我待:“我待”是“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强调要珍惜时间。用在此处语境不合,搭配不当。如履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是指人的心态,不指客观状况。可用“每况愈下”。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适用于此处语境。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没有什么财产。此处形容张爱玲的境况恰当。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原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此句出自课文《包身工》,用来形容“拿摩温”的权力很大,使用恰当。予取予求:指从我这里取求,现用来表示任意求取,索取无厌。此处用于对“孩子的愿望”是错误的。
  18.【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项,“被细小的病毒把一部分人击倒在地”结构混乱,应改为“一部分人被细小的病毒击倒在地”删掉;另外,“偶尔除了”语序不当,应该调整为“除了偶尔”。C项,不合逻辑,“所以”前后并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发展到”后面的宾语中心语应该有“……的地步”之类的词语。
  19.【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解析】A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人的来临。B项,对联的内容不适合此处情境,临近高考,对联中的话“逆境”“捶打”“烈火”“焚烧”之类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C项,在事故刚刚发生不久,事故家属作为正常人,情绪不可能稳定。“目前事故家属情绪稳定”之类用语十分不人道,无视人之常情,只会增加事故家属的痛苦。D项的“杏林”是医学界或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要注意与“杏坛”区别开来,“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因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
  20.【答案】①则是由外界客观现实所激发起来的; ②也有直接描写现实景象摹仿生活音响的乐章; ③表现一个贫苦艺人被此情此景激起的哀怨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析】①:“这就是说”意味下文是对上面引文的阐释,根据引文中“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可以推知第①空内容。②:“当然”有轻微的转折的意味,表示下文所说的是和上文不同的另一种情况,根据下面所句的例子,以及“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可以推知第②空内容。③:根据“与其……再现……”,并且结合上文“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可以推知第③空大体内容,但第③空要结合《二泉映月》的具体内容。
  21. 【参考答案】
  漫画内容:一支钢笔被鼠标线缠住脖子绞死了。(1分)
  漫画寓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用笔书写的方式在现代化的电脑输入方式面前日渐衰微。(2分)漫画隐约透露出对于传统书写方式逐渐衰落的无奈与感慨(伤感)。(2分)
  【考点】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析】本题运用漫画的形式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图文转换的能力)。漫画的题目“悬案”很独特,富有深意,“悬”字应该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悬挂”之意,正扣合画面内容;另一种是“未弄清真相”之意,而引人深思的正是第二种意思。一支钢笔被“吊死”了,而吊死它的正是一只鼠标的导线——这显然是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将形象的画面结合现实进行抽象化的思考,应该不难得出答案。重点注意:如果把漫画的寓意再往深处思考的话,就可能得出诸如“现代科技对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冲击”或者“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等等思想观点。虽然也并没有错,但是,就画面来说,其表现的是文字输入与书写的问题,我们还是应紧扣其内容来思考作答,就事论事;而不宜过度拔高,过远拓展,否则就没有标准,漫无边际了。
  22.【解析】这则材料根据近期社会热点事件编写而成。曾几何时,大批的“新生代”孙悟空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再到《西游伏妖篇》,从新版《西游记》连续剧到《悟空传》,从《情癫大圣》到《大闹天竺》,从《三打白骨精》到《大圣归来》,每一次总能给人不同的面貌和感受,让人应接不暇,悟空的形象在作品中一再刷新人们的观感,由此,我们印象中真实的孙悟空到底是什么模样,已经越来越模糊。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或许一方面源于饰演过孙悟空的明星们,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越来越个人化。另一方面,也源于《西游记》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其内容广为人知,如果不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创造,恐怕难以吸引观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西游记》不涉及版权交易,所以影视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对孙悟空进行再创作,这也让“恶搞,山寨,解构”等方式层出不穷。不管怎样,面对各种新的意义,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找回孙悟空更为本质性的一面。
  这则材料呈现的就是孙悟空形象大量被颠覆的社会现象——对材料的这个核心内容要把握准确。从命题形式上讲,本题并未采用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普遍的表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本题没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题目 中“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意在提醒考生,作文的立意要以上述材料为触发点,在内容和主旨上要和材料相关。话说回来,这也是“材料作文”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否“任务驱动”。
  那么,就本题来说,应该围绕“孙悟空经典形象被颠覆”(这个“经典形象”,可以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形象,也可以是86版电视剧中的形象)这个问题来展开思考,逐渐深入,逐步拔高,写作角度比较广泛。但不能撇开“孙悟空形象”而直接切换到某个主题,如写对待“经典”的态度,写“恶搞”的底线,写创新思维,写不破不立,写“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等。从材料出发,体现一个思维渐进的过程,最终回到材料,是为上策。至于对此现象是支持还是批判,皆为可取。
  
  
  
  
  
  【参考范文】
  我欲疾呼真大圣
  ■尤杨
  这壁厢,孙悟空深情地对紫霞仙子告白;那壁厢,孙悟空正和白骨精情意绵绵。——不知孙悟空是那大闹天宫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呢,还是混进了《西游记》里的段誉或者韦小宝呢?那个真正的大圣,如今在何方?
  篡改经典,为博一笑的观点,其实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了。君不见当今儿童所知的诸多古典人物,许多是从恶搞版、搞笑版里中得来的形象?虽然吴承恩已仙逝数百年,不会跳将出来,然而我们怎能漠视经典作品背后的真意,淡漠经典背后的历史,甚至践踏经典之所成为经典的精神?
  像《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具有典范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传承经典,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经典的原貌真容;而尊重经典的真容,就是让人透过它看到历史的原貌。师徒四人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的漫漫旅途,让人看到为求佛法舍身取义的玄奘是如何的笃定与坚忍;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亡,让人从中看出多少豪门家庭在历史长河里的沉浮与人世变换中的众生世相;范进的喜极而疯,让人从中看到了多少含辛茹苦十载寒窗的学子的辛酸悲苦;雪夜上梁山的林冲的最后抉择,又让人看到了多少逆来顺受的人民在统治者强压下被迫的反抗。经典,确乎创造了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形象,但它所反映的主题,所展示的历史环境,才是其核心所在。而当经典中的这些精髓与灵魂已被架空,徒留下一个为博一笑,吸引眼球的躯壳,那它的面目恐怕真是苍白惨淡而令人生厌的了。
  然而人们就是这般执着,那年黛玉裸死的风波还未平息,这边又不时地冒出来一个风情万种的孙猴子。与其说你们是颠覆经典,创造经典,不如说你们借助经典之名炒作牟利。而究其根源,某些文艺创作者,之所以制造出千奇百怪的悟空形象,无非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在最大限度获得利润的考量下,一味地为迎合某些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偏嗜口味而进行商业生产而已。所以说那屏幕上搂搂抱抱的虽然名叫孙悟空,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披着悟空外衣的消费品或者商品而已,与某些口味鲜辣而实则满是调味剂防腐剂的毫无营养的辣条之类的垃圾食品别无二致。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经济利益是大势所趋。但是,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艺术灵魂的坚守。改编经典作品也是如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一切以票房价值为旨归,必然伤害到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肆意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嗟叹,人心将会如何皈依?著名编辑、作家蔡益怀曾说他对当今文学最感到痛心的是“虚假与浮躁”,他说“从上而下的虚假和浮躁,已经令我们的写作人沉不住气,既没有勇气去审视我们的灵魂,又没有耐性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大家都迷失了方向,将“票房”价值看成理所当然的追求,将炒作当作成名成家的必然手段;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作家“富豪榜”,而没有多少人关心作品的‘含金量’”。在这样的心态下,出现千奇百怪风情万种的孙悟空,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片面为迎合低俗趣味而进行无价值无底线的粉饰和涂抹。
  更重要的是,改编这些经典作品,不能丧失敬畏之心。敬畏心的缺失,是艺术之祸。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种种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救治21世纪面临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文化良方。一些作品调侃崇高、解构经典、颠覆历史,其实就是缺乏对经典的敬畏;一些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其实就是缺乏对审美标准的敬畏;一些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其实就是缺乏对崇高的敬畏;一些作品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其实就是缺乏对创作严肃性的敬畏。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人肆意颠覆,创造出让人大跌眼镜的悟空形象等,实则殃及精神的“民生”,令人忧虑。
  遥想当年,86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和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自播出至今已有30年,重播3000余次,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艺术经典。假如没有一份对艺术的虔诚的敬畏之心,假如没有坚韧不拔历经磨难的毅力,而是只为迎合低俗口味,只为追求票房价值,又怎么可能在那样一个技术有限的年代创造出如此经典之作,如何让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可磨灭!
  所以那些披着经典的外套,糊弄大众的悟空,快快让路吧!虚无历史,虚无经典,虚无一切的作品,都如孙大圣眼前的妖雾,终会烟消云散,留下的,是悟空的真身。
  我欲疾呼真大圣,只缘“假货”满荧屏!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