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讲讲我怎样研究中国的文字学和中国文化,我开始研究汉语是在1945年,在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校。研究中国的学问,我最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精神,而不是文学,也不是文献学。我的方法是通过中国文字开展研究。我想知道,中国文化怎样从甲骨文开始,走上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道路。
  下面我使用“卦”和“王”两个汉字说明我的研究方法。
  怎样研究汉字的本意?用我的方法得出来的结论,与《说文解字》有所不同。比方说,汉字中的“卦”字,它的意思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这个字的笔画中有个“卜”字,是占卜的“卜”,在这里是部首,在右半部分。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是声符,是圭(龟)的声音,所以按许慎的说法,“卦”是个形声字。但我不赞成这种讲法。我认为,“卦”字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系统中,《易经》十分重要,“卦”字是《易经》中的重要文字,它应该有特别的讲法,不可能只是比较简单的形声字。我的看法是,“卦”本来不是形声字,应该是会意字。会意字是最有力量的表意文字。你们看,“卦”如果是形声字,就会很奇怪。为什么?因为它的部首“卜”在这个字的结构的右边。按许慎造字六书的说法,形声字的形部一般都在字的左边或上边,那里是汉字起笔的地方。字的右边是汉字运笔的最后一部分,人们不会从最后的部分去倒写一个字。这么看,《说文解字》对“卦”的解释就显得不合常理了。再看这个字的结构,一方面有占卜的“卜”;另一方面有声符的“圭”。按《说文解字》的逻辑,声符也是表意的一部分。但“圭”在这里怎么表意呢?
  我认为这个声符的意义是从数学来。你们用古代的写法就可以明白,“卦”的声符,是由“七一七一”的数字构成的。那么为什么用数字可以代表“卦”?我们知道,在《易经》的“卦”之前,中国已有数字卦,这是张政烺先生最早解释的。在殷朝末年,占卜专家把龟甲放到火上烧,用数字表示龟甲灼烧的裂纹。我个人认为,对“卦”字的解释,可以用张政烺的讲法。
  为什么选择“七一七一”这组数字?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古时创造“卦”字的人,他们选择这组数字的意义,并不是从数学角度选择的,而是从书写的角度选择的。你看它只有两种笔画:一种笔画是水平的,另一种笔画是垂直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很好的平衡。这个平衡也可以代表阴阳的平衡。中国古人关心世界万物的阴阳五行,在数字卦上就会去关注奇数和偶数,于是这就与阴和阳的概念产生了联系。
  再比方说,国王的“王”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国王的“王”字是三个水平的笔画,再用一个垂直的笔画,就创造了三个水平笔画的关系。三个水平的笔画,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一个代表人;垂直的笔画就代表王。王可以创造天、地和人的关系。董仲舒也有这种讲法。而我的看法是,“王”字的来源不是这样的,看甲骨文就明白了。
  (摘编自〔法〕汪德迈《我的中国文字学研究方法》)
  材料二:
  以夏、商、周王朝为代表的时代,掌握政治上最高权力的人被称为王。王权虽是种颇为抽象的概念,却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国家所必须有的制度。在有文字的社会,人们一定要想办法用文字去表达其权威与地位。如此抽象的概念,中国是用什么具体事物去创造的呢?
  “王”的甲骨文字形很简略,较早字形作高窄的三角形上有一短横,很难看出其创意。或以为它像火焰形、斧钺形、君王端坐或冠冕形。它们都可以与王的权威取得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不以之与其他字形和字义相近的字进行比较,就很难确定何种说法较接近原来的创意。甲骨文及金文的“皇”,不论在字形、字义、字音上都和“王”字相近,宜于进行比较的研究。商代的“皇”字作等形。创意是什么呢?晚商一块骨板上的图案可以帮助我们。骨上的图案表现出一位戴高帽的神祇或贵族,其帽上装饰着角状东西和高翘的羽毛,羽毛上端有孔雀眼花纹及三簇分歧的羽梢。它正是“皇”字所表现的形象:下半部分是头戴的帽子本体,上半部分是孔雀眼花纹羽毛的特写。“皇”字着重于事物的羽毛装饰,故古籍中“皇”字被用为五彩染羽装饰的帽子或舞具。“皇”本义为有羽毛装饰的美丽东西,故在铜器铭文被引申为伟大、壮美、崇高等形容词。而甲骨文的“王”字就是去掉羽毛的帽子形。黄帝时代已有帽子,但到了有国家组织的多阶层社会,才以帽子代表最高权位的统治者。冠冕可能在衣制中最不具实际效用,但却是很多民族的权威象征。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人们就晓得借用他种东西来装扮自己,时代越晚,花样也越多。到了贫富有差距、阶级有区别的时代,人们就以罕见、难得的饰物来表现其高人一等的身份,帽子也自然演变为地位的表征之一。
  (摘编自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许慎造字六书的说法,形声字的形部往往是书写起笔的第一部分,而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要表音,也要表意。
  B.如果把“卦”字的声符理解为数字“七一七一”,这既与古时的占卜之法吻合,也能体现中国古人的文化精神。
  C.“王”字创意有多种说法,其中“冠冕说”借助形近字“皇”去理解,其他说法则需借助与王权的关联去推断。
  D.“皇”字与有羽毛装饰的帽子有关联,而“王”字是去掉羽毛的帽子形,二者象征权威和地位与帽子形象有关。
  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分析“卦”字看出,汪德迈的研究更注重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占卜与表意”揣度古人思维。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了甲骨文的字形和书写特点,通过构型来分析汉字的创意,探究中国文化。
  C.《说文解字》在解释“王”字内涵时,基于垂直笔画和水平笔画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出其本原义。
  D.中国文字因受文化影响,走上与西方不同的道路;西方文字因其表音的特点则不受本土文化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汉字可以用具象的事物创造抽象的概念”的一项是( )
  A.“车”字,在《甲骨文编》里有20多种写法,有繁有简,相差很大,繁体的车有车轮、车厢等,而简体的车就只有车轮。
  B.“畜”的甲骨文,作动物的胃连带着肠子的形状,古时人们常以动物的胃袋作为天然容器,故以其表达储藏的意义。
  C.大禹曾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从而象征九州,从此青铜鼎被视为国家及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的意义。
  D.“易”字金文写作,是有脚有尾的爬虫的样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蜥蜴,后假借为容易的“易”,另加虫旁表示本义。
  4.材料一作者反驳许慎关于“卦”字的造字解释的理由有哪些?
  5.两则材料中文字学的研究过程,对我们的学习探究有何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瓦一世界王剑冰过了潇贺古道,一路走来,一路是荒川野岭。但还是要走,只有走,才能听到呼唤,找到故乡。
  这里曾是蛮荒之地。离乡背井的人,以一片片的瓦,抱团取暖。黄姚,也就成了汪洋里的一条船。当有人再次从这里出走,怀揣着的,一定是一次次的无奈与顾盼。
  天还未亮的时刻,母子相送相别的身影,投射在村子的石板上,投射在村外的小桥上。①游子的离去,从此成了游离于屋顶的一片瓦,使得母亲的心里,漏风漏雨,长时间潮湿。
  走过无数的荒川,无数的野岭,终于在一个早上,随着一缕霞光,看到了一片瓦的世界!还有什么比这缕霞光,更为让人惊喜?
  对于荒川野岭,这片瓦的世界小了点儿。但在游子的心里,却是宏阔无限。他知道,哪一片瓦下有母亲的泪眼,哪片瓦下,藏着童年的梦幻。
  ②故乡的瓦呀,什么时候都是游子牵系的一只风筝,飘得再远,也不会失散。
  一群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它们就像是一朵花,每一叶花瓣都保持在自己原有的位置,无论怎么旋转,都不会分散。它们一会儿飞到这边,一会儿飞到那边,简直是撒网一般,打开,收回,再打开,再收回,自在极了。九点的阳光照过来,成片的瓦与成片的鸽子被瞬间照亮,灰白对立而分明。鸽群撒出去,是一片闪烁的银色面片,回转过来,又显现出羽翅下的暗影,它们就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我后来在高处看到了鸽子的栖息处,那是瓦房下边的一个平台。鸽子早上就从那里,像散弹发射出来,带着悠悠的声音,看不到鸽子的主人,他似乎悠然于鸽子的出发与回归。
  古戏台矗立在村口。那些瓦为戏台遮挡了风雨,也聚拢了戏台的声音。戏台是人生的缩影,戏台上的瓦,也是人生的见证。
  晚上在戏台一角,听几个老者闲聊,其中就聊到了瓦,瓦带出的一个故事,就像是舞台上的戏曲。
  一个人半路上遭了蛇咬,被黄姚的一户人家救下,并且背到室里去养伤。蛇咬在小腿上,主人用嘴吸出蛇毒,又熬药敷治,使得昏迷的那人起死回生。调养几日后,那人能走了,便拜谢主人离去。
  此后主人依然撑船下河,耕田作息。人们都说主人太实诚,人家给钱都不要。主人一笑了之,一个人的秉性,本就不是要图什么。
  过了月余,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村里的狗叫了半宿,终于让鸡鸣压了下去。主人打开屋门的时候,看到了一堆瓦。
  那些新瓦,摞了一层又一层,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门口。
  消息传开,众人都来看稀罕。有人看到一片瓦上有字:萍水相逢,舍命相救,金钱不受,添瓦致意。
  原来别人家都已建起瓦房,主人却一直住在草屋里。那人问过主人,主人说不急。
  主人等不来那人,又长期寻找不遇,在村人的劝说下,只好将一房茅草,换成了新瓦,自此添了一个瓦缘佳话。
  一片瓦,是指的小概念,也是指的大概念。小概念就是一叶瓦片,大概念,可就是一个瓦的世界了。
  瓦在黄姚成为利用率极高的器物。
  一个小店门前,③一块块的瓦,变作了一块块的田地,田地里生出各种事物,玉米稻穗,桃花,它们装点了小店的氛围。
  这是瓦的作用,瓦同田地的性质一样,都能体现出乡愁意味。
  看到了一种筒瓦,两块筒瓦即可成为圆圆的一个筒子,放在屋檐或墙根特殊的位置,会圆满地完成对雨水的输送。它们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秘密通道。
  让人想到,一切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有一个特别的通道,而这个通道砖石不可取代,就会做成这样的物件,再来修饰生活。
  这种筒瓦,很容易让人想到南方蒸米的竹筒,米放在竹筒子里,蒸熟了再打开来,热腾腾的米就有了竹子的清香。那么,把筒瓦也用绳子扎起来,放进白米上锅,也应该蒸出暄暄的白米饭吧?那可能是另一种香味,瓦的香味。
  我很期待这种香味,我觉得那也是乡村的香味。过去人们会把瓦片放在炉子上烧,瓦片上是鸡胗或是蚂蚱。瓦的受热力很强,瓦上的食物熟了,瓦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一溜的瓦,到了屋子边檐,都是由两片瓦合起来支撑,而反扣在两瓦之间的瓦,也是大方地用了两片。瓦檐处生出了一篷篷的粉色小花,近前还是看不清楚是什么花。手机拍下来放大了看,竟是薄如蝉翼的三角梅,它们在瓦上跳荡着。是风,让瓦与花如此合谐而愉快。一般的花上不到瓦上,或者说,瓦一般是不让这种花上来。
  恰好这里是一高一低两座屋子的错落处,粉色的花便有了一个机会,瓦与阳光雨露,共同收留了它。
  这是一座颓毁的老宅,老宅的屋后,会看到一小撮瓦砾。我知道,那是一片瓦。
  我不知道瓦挺立了多长时间,这些都属于明清时期的老宅,④瓦能挺立多久即会挺立多久,瓦不会偷懒。只要条件允许,它会尽可能地托起一袭岁月,一片风云,它甚至会托起鸟带来的一粒种子,让它长大,开花。
  院子里空无一人,而且能够看出,已经空了很久。门窗都已老朽,一些蜘蛛找到了这里。
  窗下却堆积着一堆瓦。堆得很整齐,没有丝毫的零乱。似乎还在等着主人回来,主人曾经将它们安妥在这里,必然是有着什么想法。
  我不知道主人去了哪里,瓦更不可能知道。
  一只喜鹊飞下来。叽叽喳喳地在瓦上跳着,引来另一只喜鹊,也飞下来在空旷的院子里跳。
  瓦不动声色,也许喜鹊曾是院子的旧主,但是喜鹊不是为瓦而叫。喜鹄很快就飞进了屋子,又从塌了的屋顶飞出去。
  瓦泛着瓦蓝的光。它们或许在等待着一个时刻……
  (节选自2021年第7期《北京文学·瓦的地方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子“随着一缕霞光,看到了一片瓦的世界”时,十分“惊喜”,因为那一片瓦让他想起母亲和童年生活的点滴。
  B.古戏台上的瓦片,不仅聚拢戏台的声音,为戏台遮挡了风雨,也是黄姚民众人生的见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气息。
  C.“一片瓦”的大概念包含着外乡人知恩图报、黄姚人扶危济困的品质,也蕴含着以“瓦”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乡土文化。
  D.南方用竹筒蒸出的米饭,具有竹子的清香;热爱生活的黄姚人,用筒瓦蒸出的米饭,别具特色,具有瓦的香味。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以“漏风漏雨,长时间潮湿”,形象写出了母亲对游子的无限牵挂。
  B.句子②把“故乡的瓦”比喻成“游子牵系的一只风筝”,突出了乡愁绵长。
  C.句子③用“一块块瓦变作一块块田地”,歌颂了黄姚人的辛勤劳作和智慧。
  D.句子④用“瓦”的坚守尽责,表达了作者对当下民众担当精神缺失的批判。
  8.“一群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这个段落,描写了鸽子的多重生活状态,请据此分析其相应的隐喻内涵。
  9.选文以“瓦泛着瓦蓝的光,它们或许在等待着一个时刻”结尾,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